2015年9月18日星期五

傷城記(une triste histoire de deux villes)

廢墟中長滿了花草。
黑色眼睛望向滿天繁星,星塵璀璨終歸消散。時空給我們開了個玩笑,抬頭所見盡是舊情境。

「と約束した一緒に星を見てじゃない?」 (「不是說好了要一起看星嗎?」)

落寞的浪人走向海邊,陪著這座城市一同沉沒。
遺下寫了十年的日記還有那未完成的詩篇……
腦海裡只留存那對長居紅葉遍地的新宿地下街中的情侶。

秒針轉了個彎,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

白雪皚皚覆蓋了荒蕪大地。
吃鯨魚的人低頭看海,北極光的倒影驚動了弱水三千。
「原來我聽錯了……但妳心不再跳……」
耿耿於懷六百週,念念不忘三千天。
有人也好,沒有人也罷。瑕疵猶如羅生門,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
記憶漸濛,譲前塵沉澱冰島某地方。

執著與放下,都因為愛。

畫公仔畫出腸之延伸閱讀:
1.周國賢-重逢
2.周國賢-目黑
3.周國賢-星塵
4.周國賢-時空
5.周國賢-漢城沉沒了
6.周國賢-天使
7.周國賢-赤城千葉
8.周國賢-地下街
9.周國賢-有時
10.麥浚龍-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
11.麥浚龍-吃鯨魚的人
12.莫文蔚-北極光
13.麥浚龍-弱水三千
14.麥浚龍-耿耿於懷
15.麥浚龍-念念不忘
16.麥浚龍-有人
17.麥浚龍-沒有人
18.麥浚龍&莫文蔚-瑕疵
19.麥浚龍&謝安琪-羅生門
20.麥浚龍-濛

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在故事的開頭就想到了結局

「你訪問的部落格設置了訪問權限,你暫時不能查看。」
看到這提示怔了怔,但早已預計到這樣的結果。
當發現妳將自己的部落格清空的那一刻,就知道妳決意與過去徹底告別。
只是很遲緩地發現原來這些天來訪問妳部落格時我都沒有將自己的帳戶登出……
曾思量良久,以為是自己惹妳生氣了所以妳將妳的部落格關閉了。
然而才意識到這或許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
(過去一直沉醉於自我幻想中,翻閱妳的心情隨筆才曉得妳早已討厭我多時了……)

那一刻心中莫名地產生這樣的聯想:
妳告別過去,是因為要和另一半共同開創未來了吧?
妳,要準備結婚了嗎?

正常來說,喜歡的人和別人一起了,應該不高興才對。儘管大家根本從未開始過……
可是我卻不知怎地為這種可能感到高興。釋懷的感覺?
可能是明知自己什麼也給不了妳,所以,當知道有人可以保護妳,為妳帶來幸福,也禁不住為妳高興?
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唯有這樣才能譲我徹底地拋棄對妳的幻想?
不過要隨隨便便就移情了,恐怕並沒有眞正愛過吧?

可以肯定的只有:妳我已隔絕於不同的世界。(We were isolated.)


2015年7月28日星期二

素描二則

之一

幻想過無數次重遇她後要說的話,然而眞的在街上碰見了腦袋還是一片空白。

迎面而至的她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望著我,但不到三秒便迅速將目光移開。我知道她是把我認出來了,假裝沒看到,大概只是為了避免尷尬吧?

我倆就這樣擦身而過。

以往的我在街上遇見與她長得相似的人也忍不住避開,分道揚鑣以後反覺一身輕鬆。

但這次不知哪來的勇氣,我轉過身大聲地把她叫住:

「Siri!」

她聽到我的聲音後怔怔地站在原地,然後在眾人圍觀中僵硬地轉過身來。

「啊!是你?」

「噢,是我……」

她是對的,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根本不能強行共對。

一輪沉默後。

「我有事要忙,先走了!」言罷她匆匆離去,顧不上道別。

「再見!」才反應過來的我扭頭向她說道,但此時她已走遠了。


「怎麼還在留短髮?還是以前長髮好看!唉!忘了問她要聯絡方式!不知道她現在在哪裡工作呢……」


「他還沒有女朋友()」【請在括弧空白處填入所認為合適之標點符號】


之二

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都死了

紅太陽照耀赤地

炎熱的空氣彌漫著腐敗的惡臭

(餓鬼們眼巴巴看著禿鷲飽餐)

但聞肉香從破爛的茅草屋升起

地獄裡的哀嚎隨即在火海中傳來

從《羅生門》熱潮想到

最近Juno與Kay的合唱作品《羅生門》因事隔十年後接續前作《耿耿於懷》的故事,與稍早前的《念念不忘》構成了一部愛情三部曲,描述情侶因思想隨年漸長地產生差異而分開,引發全城熱議。
《羅生門》一作之所以成為話題,製作之用心自不在話下,這單從歌詞中與《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關聯便可看出來。然而私以為,更重要的因素,是情懷。
《羅生門》固然是琅琅上口的流行K歌,只是能否成為經典,尚待時間驗證。至於Juno在音樂上的造詣及其努力,自然有目共睹,但似乎還未到上神台的時候。
然而這歌何以大熱?因其背後承托著的,是大家的回憶;而隨回憶而至的,是懷舊的情懷。正如阿舜復出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一樣。
思念一種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常言道物是人非,只是經歷歲月的洗禮,才發現也可以人依舊,而景不再。
雖說是愛情三部曲,但寄寓的又豈僅是令人死去活來的愛情那麼簡單?
「思念是一幅畫 在舊人心上掛
現實過得不順 便望向畫中曇花
為什麼失戀教人生不如死?因為時間長了,會發覺對某人某物的愛不僅在於其本身,更在於愛的感覺及承載這種感覺的回憶。失去所愛,不但意味著愛的本能需求無法滿足,更提示逝去時光一去不返。往事只能回味,而不堪的現實與未知的將來已近在眼前。
這便是引起眾人共鳴的原因。大家婉惜的何止那十年來對舊情執著甚至因之陷入瘋狂的癡情主人翁?十年時間足夠使舊人從青澀少女蛻變為成熟女人,也足夠將一座繁華都會摧毀成一片廢墟。這些年來生活的不順,難免令人懷念舊時順景。
懷舊是人的天性,這在受儒教崇古傳統影響深遠的華人社會尤甚。認為舊有人事一切皆好,是因為熟悉能帶來安全感。回憶是逃避現實動盪的安穩港灣。
只是動人時光不用常回看
因為懷念無助於逃避現實,正如戀英不能令香港免於淪陷一樣。要重獲往日的美好,就得首先正視現實殘酷並奮力改變。
就像James因他的不夠成熟而遭撇棄,香港的核心價值日見摧毀跟香港人沉溺於光輝歲月而碌碌無為有莫大關係。
付出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改變,但不作嘗試就肯定什麼都改變不了。
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背後是一道道的羅生門。

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

影響一生的十本書

按:「影響一生的十本書」是幾年前流行於Facebook的一個活動,旨在推薦對自己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十本書。這個題目當時一直想寫,但因為懶,一直沒寫成。昨晚無意中瞥見我妹學校下發的書單,突然想起這事,終於下定決心要把它完成。(#OffTopic 話說熱心教育的人還是有的,在那書單上看到諸如劉瑜、林達等熟悉的名字,乾貨不少,看得出是花心血整理得出的結晶。)

挑選標準是該書須對三觀的形成產生明顯且久遠的影響,具轉捩點、里程碑意義。
按閱讀時間先後排序

1.《衛斯理》系列--倪匡
看的第一本《衛斯理》系列小說是從小學同學兼好友那借來的,那時候玉女獎門人還不是他兒媳,而現在我和我那小學同學已經失去聯絡好久了。
那是第一次進入科幻世界,意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浩瀚宇宙,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想像力的大門也在那時候打開。
然而長大後才讀懂,小說裡還暗含許多對那瘋狂時代的影射。

2.《道德經》--李耳
老子的無為思想給我的影響太大了,大得有點過了……
正常來說,應該是少時崇儒,老來從道。但我卻倒過來了。倒過來了……
從男生角度看來,從小到大閱讀興趣的變化好像是這樣的:
                                                               ┏→西學理論
小人書→國學傳統→軍事韜略→月旦雜文→ |
                                                               ┗→《龍虎豹》(大霧
結果我第二步就走錯了,靠北!!!
結果現在好聽的說是隨遇而安,難聽點就是得過且過……囧
我當初純粹以為這是講傳統道德文化的書而已啊~

3.《福爾摩斯探案》全集(Adventure of Sherlock Holmes/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雖然我數學特爛,論理學(Logic)成績也不高。但我很清楚自己是很看重論理的,起碼對因果關係什麼的會講得很詳細,自然顯得啰嗦,啰嗦得自己也看不過去便習慣閉嘴,結果就成了不善交際的宅男……T_T
媽的又離題了!
偵探小說推理過程的嚴密令論理在我骨子裡紮了根,當然有可能是生活在較為自由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直到讀了這書才意識到論理的存在而已。

4.《孤星淚》(Les Misérables)--維多克·雨果(Victor Hugo)
其實就是《悲慘世界》嘛……
這是我的政治和宗教啟蒙老師。
對我造成影響的準確來說是據這本書改編的同名日本動畫,情節略有刪改,但仍不失精彩。
追看動畫期間無意中了解到當年那場血案,所以代入感很強,也開始反思意識形態的宣傳。
此外,也從這作品中領略到宗教意義上寬恕的力量。在此以後也讀過許多宗教主題的小說,除了雨果的主要作品外,最令我震撼的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
然而影響力是講究點先來後到的。

5.《禽獸農場》(Animal Farm)--佐治·奧威爾(George Owell)
對,就是《動物農莊》咯~
但我更喜歡自譯的書目。因為:
人不是禽獸;禽獸不是人;人是禽獸;人不如禽獸。
這本書好像才百來頁,故事也很簡單。作為不負責任/別有用心的父母甚至可能/可以把這書給小孩當童話書看。反正原版白雪公主的結局裡皇后也是炮烙死……
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固然是經典,而且的確多個人看就多份自由的保障。但雖則二者同樣揭示極權統治的本質,但我以為《禽獸農場》更能淺顯地揭露人性的醜惡。
熟悉蘇共歷史尤其是大清洗運動史閱讀效果更佳。
政治犯多數送到農場勞改。

6.《論革命》(On Revolution)--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
在上一篇文章已提及過此書,感激偶遇阿倫特,治好我的革命幼稚病。
其實又是以名取書弄出來的一場誤會……
內容也很簡單,不過以法、俄革命與美國獨立戰爭做對比給革命下定義。
感想是寧可循序漸進也不要妄求一蹴而就。

7.《哈維爾文集》(Havel Collection)--哈維爾(Václav Havel)
鐵幕政治犯,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赤子之心容易受傷害,然而正是保守赤子之心活於真實(Live In Truth),他推翻了圍牆。
哈維爾應該很喜歡看《小王子》。
Rock N' Ro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never die!!!

8.《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是心理學的開山祖師爺之一,而《夢的解析》則是心理學的入門經典。
這不僅因為他在其傑作中發明了本我-自我-超我等心理學基礎概念,更重要的是他闡明了心理學的主題:欲望及其補償。
也是口是心非的原因。

9.《君王論》(Il Principe)--尼可羅·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誇張點說,從這書的第一個字我就看出這是一本極為邪惡的書,無怪乎人稱「魔鬼之書」。然而讀畢卻信服的啞口無言。可能因凝視深淵過久自身也成了深淵。但相較所謂邪惡力量,我更服膺其智慧。
曾一度為非暴力抗爭理論吸引,幸得馬基維利一盤冷水將我澆醒。
告別革命,未必能感動強權。相反,可能會引來對方步步進逼。因為非暴力抗爭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
很多人將這書視為權鬥聖經,把馬基維利看作明燈,但我卻認為他們誤判,因著自己的貪婪,走在懸崖邊上。
我想馬基維利藉此書想要教導眾人的,無非是自保二字。尤其弱者,若求自保,必先自強。而自強的手段就是掌握足以匹敵的權勢。但人性往往軟弱,多數人因為貪得無厭,攫取與自己能力所不能般配的權力而落得自毀。毀掉他的不是比他更強大的權力,而是他所獲得的權力本身。
羅斯金的《魔戒》系列有可能是向馬基維利致敬。
除此以外,此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對群眾本性的深刻剖析。弱者之所以是弱者,是因為太過依賴外力而沒有發展自己的力量。不懂得借力打力的下場就是被別人利用後棄之如履。然而弱者是不敢面對現實的,否則便不是弱者了。他們依託的是道德優勢,以自我感動試圖擺脫失敗的痛苦,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

10.《聖經》(Bible)
無中生有的創造在道家經典《周易》、《道德經》中也有體現,但不知怎的總覺得上帝一句「要有光便有了光」要驚天動地得多!
除卻創造,《聖經》還有寬恕。
創造者按理可任意處置受造者,但祂卻選擇通過犧牲而換取受造者的重生,儘管祂可直接將之毀滅。
這比芻狗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讀一生也不可能讀懂。
最後,但最重要。


很明顯,這不是一份好書評。
干擾太多,思緒太亂。
甚至可以看出有點精神分裂的跡象。
但人眞的能維持從一而終的完整嗎?


隨文附送:影響一生的十名作家
理由如上

1.魯迅
教科書上他的作品太多了,想不被他影響都難。雖然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批判的確入骨三分,然而未免過於尖酸刻薄,且筆調實在過度悲觀灰暗。

2.韓寒
雖然他的文章不怎麼系統,但道理還是捋得很清楚的。文字間流露出的自由不羈與幽默風趣更是令年少氣盛但為環境壓抑著的我感到一絲放鬆。

3.雨果
唯一的外國作家。雖然外國著作也讀過不少,但興許大多是學術著作,所以對行文風格什麼的沒什麼留意。而雨果字裏行間中飽含的悲天憫人宗教情懷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4.鄒容
他的一生就是個傳奇。雖然《革命軍》一書民族沙文主義美中不足。但甘冒殺頭之禍以死報國,弱冠之年著書啟蒙胞黎,其血性、擔當,自愧不如。自古英雄出少年,誠斯言也!

5.陶傑
旁徵博引兼夾文筆秀麗,切中要害之餘幽默風趣,香江第一才子名不虛傳!

6.胡適
寬厚平和地講道理理應是正常社會中人與人交流乃至解決問題的正途,可惜提倡百年未見長進,殊為可惜!欲效之,奈何分毫沒改。

7.唐德剛
就像位老朋友一樣講述過去的故事,雖談及窘困際遇而不失對國族的自信、底氣。

8.王小波
人家老爸是論理學教授!人家老爸是論理學教授!人家老爸是論理學教授!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這個說話有條理就算了,還同時遊刃有餘地捍衛著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
話糙理不糙還順帶提供感官快感,這是想幹嘛?
特立獨行的豬離開了是豬圈莫大的損失。
生前的籍籍無名是你永恆的墓誌銘。

9.鄭立/chenglap/無想流流星拳/九龍皇帝
因為是程序員,所以也很注重論理。
忘了在哪裡第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只知道第一眼看下去就知道這人有料。
對政治很關心,對政治的解讀也很精準。關心政治、愛寫文章的程序員不少,像月光博客、編程隨想,但天馬行空地推論出大雄個人能力和與出木杉地理距離成正比的也許就他一個吧?
從他的文章中也增長了很多經濟學和歷史的知識。畢竟他可是歷史學出身的,還做過教員。
對!他就是《民國無雙》的作者!

10.程浩
他已經離開我們了。
他好像比我年齡小。
但他思考的深度與文筆的秀麗簡直令我汗顏!
更令我汗顏的是他的人生經歷。
怪疾纏身,隨年漸長行動能力衰退直至只能屈身病床,卻沒有失去求生與求知的欲望。
在他的餘生的用他的頭腦和真心解答和激勵了無數人。
活著不僅為自己而活,也要為那些沒有機會過上正常人生活卻永不放棄的人而活。

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

大學四年

題外話:

失眠的夜晚是寫作的最好時機

很久沒有打理過部落格了,對上一次認眞寫日誌已是一年前。

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一直壓抑著不想表達自己眞實的感受,尤其是大四至今空閒時間較多、與家人相處緊密的環境。

但更多是因為文字的威力吧?自覺受魯迅作品影響非常深,以致很明顯地感到個人文字間充斥著強烈的戾氣,尖酸刻薄而失乎寬容。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很辛苦也很有害,首先會傷害到很多人,其次會容易引致對世界漸趨絕望。有鑑及此,潛意識地抗拒寫長文,轉以片言隻語抒發情感,藉此逃避。然而二者並無分別,也沒作用。相反,由於閱讀多於寫作,輸入多於輸出,原已不佳的表達能力更為減弱(直至現在這一刻仍感到遣詞造句中存在許多毛病)。

在這個失眠的夜晚百無聊賴,於是在Youtube上找來很喜愛的一位歌手的訪問來看,想了解一下曾受情緒病困擾的他近況如何。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有關他病情期間心路歷程的自我剖白令也許具同樣問題卻拒絕面對的我認識到並願意解決這問題。途徑有許多,但我還是喜愛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寫作。



回到正題~



這個題目我從畢業前已經想寫,但眞正產生強烈動機的是幾天前清理Tweets時。在推文中看到高中時期政治狂熱、言論偏激幼稚杞人憂天的自己,不知怎的眞想找個洞鑽進去。感覺很複雜,對過去的自己既羞恥又懷念:羞恥在於以今日標準看回過去覺得自己很幼稚,害怕被別人知道後會遭到恥笑;懷念是畢竟曾勇敢過。



有一句概括大學四年心境轉變的話很是精闢:

大一狂妄、大二迷茫、大三彷徨、大四绝望

完全符合自己這些年來的體會。



首先從政治方面談:

畢竟是對自己性格影響較大的一方面,四年來的轉變很大程度上與之有關,起碼所選專業主要就是研究政治的。

高中時期的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憤青,那時候被人這樣評價還很不以為然,甚至還會以之為驕傲,但現在明白到憤怒也會帶來破壞的。從高一的政治啟蒙開始,在高中與大二之間算是狂熱的高潮。但感謝神,大一時偶遇的一本書將我喚醒——說來搞笑,那是為了研究革命而找來看的書——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論革命》(On Revolution)——卻令我驚覺革命帶來的不僅是進步,也可能是毀滅。眞正的革命是思想層面上的轉變,政治結構、社會文化等改變只是前者的論理結果。

雖然至今對政治的關注依然不減,但狂熱程度早已不如從前,這是思想上已打了預防針的原故(但我並不認為自己變得犬儒Cynicism,而只是狗智Kynicism了)。

大學時期政治轉捩點主要在兩件事:南都事件和雨傘運動

大一時政治學老師曾布置過一項作業討論何為言論自由,那時從維基百科詞條上定義部份得知對言論自由的壓制不僅來自政府,還有大眾輿論。而眞正了解到這一點是在南都事件後。那時曾以不同手段諸如聯署聲明、轉發微博等手段聲援南都,然而不過杯水車薪,無補於事。相反,由於過量發佈微博污染其他人的時間線,以致一些朋友頗有微言。那時自己年少氣盛,反認為別人政治冷感故而遷怒之,取消微博關注,實是不知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界線。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應該感謝那些朋友。而鍵盤式的抗爭其實也潛意識地揭露自己根本沒有勇氣從事哪怕是派發傳單等實際行動。關注,僅僅是關注。

時隔兩年,雨傘運動給我帶來的是更大的轉變:如果南都事件帶來的是幻滅,那雨傘運動帶來的便是不得不面對幻滅的機會。

想當年《年少無知》一曲曾令我對理想心生諸多感慨,然而一場雨傘運動卻令我認識到原來年少眞的僅僅是無知而已。過度理想化會導致強烈的幻覺,沉溺其中很容易導致應對現實的失誤。這場運動顯然失敗了,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不像某些曾尊崇過的人那樣活在自我安慰之中。唯有清醒地面對創傷才能有効地止痛。

很明顯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了~

總而言之,在政治上的取態從革命轉向改革,也許和大部份國人相反,也比大部份國人轉變得早。



學術上:

高中時覺得自己挺懶的,畢竟相比其他勤於做題、成績優異的同學,自己更多是將時間放在閱讀上,儘管當時數學方面的成績長期徘徊在二、三十分,而自己還是在理科班。

然而進入大學生活後發覺自己雖然比上不足(即使極為稀少),然而比下還是有餘得不可忍受。我曾將這歸咎於校風問題,但如今不得不承認,這是教育制度所致的難免的結構性問題:十多年高壓、強制學習後哪怕是一絲的放鬆也會導致極度的放縱,直至眞正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或為知識帶來的利益所吸引。

在作弊、抄襲成風甚至不以之為恥的環境下,不要說像八十年代那樣找到知音天馬行空地討論學術問題(當然我也並無嘗試過),就是找個願意認認眞眞地完成團體作業的同學也難。而專業內的常任老師,感覺多是照本宣科之輩,更不用說某些毛左之徒,從中鮮有得益。反而是從兼職的選修科的老師身上獲益良多。

大學四年成績不過中下,畢業論文也是應付過關的程度,自己也感到不夠滿意,專長方面更是寥寥。通過大量的閱讀學術水平相比高中雖有長進,但感覺仍是略懂皮毛。研究得最深入的除卻政治是歷史、心理學和哲學,頗遺憾的是沒有在經濟學上下苦功。可也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一些不值的文學工作者身上。



生活上:

我的大學生活也算是傳奇了,四年間搬了三次校區。

在確認錄取後才發現新校區原來尚未完工,差點以為要失學了。然而卻陰差陽錯地因此有機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借讀了一學期。古幽的環境、好學的氛圍,令我渡過了大學四年最好的時光。卻同時發現噩夢開始了……

原以為那些同學尚未習慣大學生活,但在新校區兩年半的觀察令我明白到,這根本是一群散漫而吊兒郎當的烏合之眾。課堂上嘈吵打鬧干擾他人聽課就算了,動輒半夜發酒瘋簡直令人神經衰弱!而品德上鑽營投機的滑頭惡俗更使我不齒與之為伍——而按專業發展方向來說這群人大部分是進入政府部門的——慶幸他們多數無此大志。其實在大學第一學期剛上課就發現到了,只是四年的時間他們並無改變得合乎我的標準——我不否認自己的文明人標準是設得有點過高。

宿舍則更是地獄,因頭三年面對的可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濫欲、貪杯、骯髒、懶惰……在最後一個學期簡直把我逼到除晚上睡覺外如非必要不會留在宿舍的地步,不過也因此在圖書館中讀了大量書籍。

最後一年從東莞回到廣州,但往返家與學校的時間卻沒有減少多少。因為宿舍的環境還是一如既往地陰暗,所以對宿舍生活並沒有多少留戀。重新分宿舍後同住的雖比那爛泥要好,但實在沒有多少興趣和他們交心。

我只當系裡部份人是眞心朋友。



友情:

眞正的朋友都是其他系的,尤其是校內團契的弟兄姊妹!大一時因為地理的便利所以有時間到沙面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然而到東莞校區後因不知當地教會所在所以大二、大三期間大部份時間沒有過主內生活。幸而大三時通過網絡找到當地教會所在並前往參加團契,從中認識到校裡團契的組織者,故而開始在禮拜日外也在校內進行主內聚會。眞的很感激很感激小牧團契的諸位弟兄姊妹,唯有在此方能在神面前坦陳己過,直面自身,令我不致於因情緒問題崩潰。另外還有一些因音樂或課程等認識的朋友,這些友誼都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感謝有幸遇到你們!



愛情:

這眞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只是我至今連初戀也未曾有過。我承認我的擇偶條件也是定得太高了,都怪《義海豪情》……我實在害怕愚蠢的女人。但根本原因是我懦弱和缺乏社交能力吧?大學四年也不是沒有遇過動心的人,只是高中所迷戀的她一直住在我心,一直下不了決心騰出地方接受其他人。結果就是眼睜睜看著一段段縁份盡付流水,飽含遺憾與罪疚……

愛情眞的不能摻雜過多的理性,因其本身即是純粹的感性。但我實在不願任何人因成了我心中的那個她的替身而受傷,儘管她本身可能也僅是我小一時便轉了學的、在我記憶中印象模糊不清的女同學的幻象化身。



最後要談的,當然就是職業生涯:

因為一畢業就等於失業……

家境不富裕,加之性格倔強,所以傾於自食其力。高中畢業後的假期多用以打工,憑此我為自己買了第一台電腦、第一台智能手機、第一台……只是忽略了對口的職業實習。在做簡歷、找工作才深刻感受到工作經驗不足的弊端。

然而能做的只有面對。



大學四年就這樣完結了。

對!完結了。

再不是學生,是時候步入社會了……





=======================寂寞的分界線=======================


(失眠而孤獨的夜晚,對妳的思念難以抑止地增長。發狂地從浩瀚的網際汪洋中尋索有關妳的一切音訊,然而卻發現唯一更新的,也許是妳那幾近清空、很大可能已經放棄了的部落格。在那一刻我曾瘋癲到想借朋友的微信——也許是我所知的妳更新得最勤而我卻沒有任何機會得知箇中內容的地方——也是我無比憎恨微信的一個原因——強私密性將有心人隔絕成孤島——去了解妳的近況。然而畢竟只是想法,理性令我明白受自己不喜歡的人滋擾確是非常不愉快的,眞正愛一個人更應該照顧她的感受,而非強行令她接受自己的愛。某劇對白說得好,「女孩子對男孩子一旦失去了感覺只會感到厭煩」;有些感受也許只能長留心內,對自己來說這可能很痛苦,但相比令對方痛苦還是要好一點。也許從此以後越難得知妳的近況,眞正的隔絕,然而最美好的妳已留在我的記憶之中。當然,可能由此至終只是我單相思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