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生活」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生活」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論壇歲月

之前在報章上看到某論壇關站的報道,內有轉載一些網友為此扼腕嘆息的留言。雖非該論壇會員,但對網友所言感同身受。

2017年6月24日星期六

我很喜歡Grunge風格的周國賢但我寫不好原因啊啊啊啊啊

每當看到人們提及周國賢時情不自禁地覬覦其美色而鮮見談論其作品風格更莫提其樂隊Zarahn時,便不免深感可惜。
私以為,周國賢之所以獲公認為港樂才子,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作品風格不落俗套。

最初知道周國賢,是通過其樂隊Zarahn,恰恰與多數人相反。感謝其時尚未受韓流入侵的MTV, 其節目「In粵榜」上所播放的Zarahn出道作《搖滾小學》的MV對於當時剛入坑搖滾樂的我來説實在是有驚為天人的感覺。在網絡尚在普及的年代裡,Zarahn和Linkin Park是我的搖滾啟蒙。
在家裡終於接通網絡後,所做的當然是瘋狂地搜刮收集Zarahn的作品和做功課了解關於樂隊的種種,亦因此在音樂網站的推介下試聽作為樂隊主音的周國賢的個人作品,第一感覺便是相見恨晚。
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自然容易為J Rock的熱血、活力、輕快所吸引,而這類曲風在主流港樂裡依然是少見的。感謝其時尚未受封鎖的維基百科,通過有關周國賢及其樂隊的詞條介紹,才知道原來周國賢作品裡的J Rock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其日韓留學經歷的影響。感謝偉大的魯班,其後按圖索驥,瀏覽周國賢及Zarahn各成員的部落格,對他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華納時期的周國賢,雖包裝為偶像歌手且以情歌作主打,但感謝黃偉文、林健華和梁柏堅,地名入詞增添異國風情外,周國賢與其韓籍老婆的愛情故事也使其作品倍添眞情實感,更能打動人,使得沒有戀愛經歷的人也能在其作品中感受愛恨悲歡、憧憬初戀。
然而在香港娛樂圈,做偶像歌手容易,成為有才華的偶像歌手卻難能可貴。感謝周國賢,沒有向充滿商業考慮的主流音樂妥協,反創作出一系列漸臻成熟的作品。孤勿論為鄰近地區歌迷誤讀的近期的作品,光其出道時的數張專輯已很顯見其獨特:一則曲風Rock而不Pop,二則主題並不限於情愛離合。要非如謝安琪般擁有近乎犯罪般的美貌的話,估計早成滄海遺珠。

雖則珍藏的CD都被家人誤當垃圾丟棄了,但還是很感恩曾擁有過在機緣巧合下在縣城CD店淘得的大陸版《溫室氣球》專輯。這張專輯附送的周國賢手繪插畫、結他譜,後來也激勵我在繪畫、樂器方面的學習。而專輯裡除如《不敵》、《地下街》、《理智與感情》和《告一段落》等使之成周國賢神專輯之一的情歌外,其餘幾首不同主題的非情歌在詞作、編曲方面也非常出色,尤以改編AMK的《請譲我回家》為最,尾段的Bass、鼓點的漸出漸入使得整曲高低起伏、稜角分明,令人忍不住因之搖頭晃腦。
查看歌曲信息才知道編曲的正是周國賢所在的樂隊Zarahn, 因而歌中有著其樂隊明顯的風格特色。記得在周國賢的部落格裡看他說過Zarahn的曲風是偏Alternative和Grunge的,反正在尚處口腔期而文化觸覺遲鈍的香港地及華人圈都是不怎麼討喜的。然而不知怎地我對Zarahn的風格卻很是受落,尤其是那易令人聯想到頹喪、厭世、消沉的Grunge Rock更是教我為之著迷,興許體質生來就是悲觀消極的緣故?雖然Zarahn僅推出過三張唱片便無限期冬眠至今,但他們的作品對於我來說仍是那麼的百聽不厭,甚至特意找來他們的demo、unplugged作品及樂隊成員參與製作的歌曲如E記伊維特的幾首單曲和謝安琪演唱的電視劇《殭》的主題曲《諸神混亂》等。

在這裡又要插敘一下與Zarahn的demo《猛鬼街》有關的一件往事。話說中學時期瘋狂迷戀周國賢和Zarahn的同時也喜歡著一位姑娘,某次晚修,她那和我並不很熟的閨密在課間突然坐到我隔壁說好奇我正在聽什麼歌,而其時正播著《猛鬼街》。這歌播了才不到一半我便從其困惑、驚詫、莫名其妙的表情裡知道我所鍾愛的音樂對於主流大眾來說是難以理解的。自此之後和所喜歡的那位姑娘好像也不再有什麼交集。後來才想到可能與上述經歷有關。但是我並不後悔,沒有共同愛好終難長久。

Zarahn進入冬眠期後周國賢又再度solo發展,後來幾經起落、數到隱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總是做出不合時宜的選擇,譬如出道伊始便坦承其人夫身份、引人犯罪;繼而在人氣正旺時冒險組band—私以為沒有Zarahn前期試水溫,Mr.、Dear Jane等Pop Rock band後來的發展絕對會更加艱辛;在後樂隊時期,甚至乾脆打理家族生意,險些放棄音樂創作,幸得老婆鼓勵才復出樂壇,且在後起之秀異彩紛呈之時尚可重新積聚人氣、衝擊獎項;卻可惜後來又因與助手緋聞、婚變傳聞而生出情緒病來、遠走加拿大;感謝藍亦邦,將周國賢拉出谷底,使之重現人前,希望藍亦邦的身體亦早日康復、再戰樂壇。
而周國賢數起數落的經歷,也帶給其作品風格明顯的改變。如果說剛出道及樂隊時期的周國賢慣於情感宣泄的話,那麼《Implode》專輯起的周國賢便有別於《College》嘗試轉換風格的曖昧,明顯的是對現世、時事的關注;受New Age思想影響,和小克合作所製作的一系列作品明顯將境界層次大大提升,當中尤以《Live A Life》這張神專輯為代表,時空三部曲亦是港樂中難得一見的宗教思想入詞入境的佳作,令人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仿佛超脫俗世、維度限制而追憶宇宙、生命歷程,且啟發聽者思考。在走出情緒病困擾後,周國賢的作品開始回歸簡樸、純粹,這從其編曲中越發加重木結他Acoustic技法便可以看出來;至於電結他的怒嚎雖在《College》起便漸次減少,令J Rock愛好者為之婉惜,然而新專輯《風起》裡引入提琴、鋼琴等樂器的新嘗試卻是令人眼目一新,且編曲上更見華麗,實是更上一層樓。

但周國賢之所以能俘獲眾人芳心,一定程度上在於其作品充滿感情。每每談論周國賢,總會看到有人拿他的唱功、Live說事。誠然,每個人都有其黑歷史,周國賢也不可避免地有過不堪回首的現場表演,但士別三日,在下一番苦功過後,今時今日是明顯地可見改善。批評者指周國賢唱歌不夠氣,這部分是受其哮喘病史影響,然而也生出獨特的腔調,相信有一大部分人是因此而迷上周國賢;此外或許是受其性格影響,本質上內向、害羞,使得其難免怯場,然而在其自行錄製的Cover影片中卻是感情澎湃、超常發揮,起碼令人感到他對音樂的熱誠。較之如《我是歌手》之類的唱歌機器,我倒寧願坐這唱著《Children Song》的小孩子的成長。

在現今的時勢,像周國賢一類的小眾歌手似乎短時期內依然不能為大眾所認識,但像現在流行的一個音樂軟件裡的評論所言:與其所喜愛的歌手紅遍千家萬戶,倒不如其如滄海遺珠以彰顯自身品味,可以的話還希望監獄是以按喜愛歌手、風格分倉的。

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我愛MLA

MLA, 即My Little Airport, 是香港的一支獨立樂隊。某活動舉辦方寫的MLA簡介很有意思—「創作歌曲過百首,但從未取得任何獎項」。以致Eason也忍不住在某年叱吒樂壇頒獎禮上公開推介MLA, 頗有婉惜滄海遺珠、提攜後輩之意。

最初認識這支樂隊,是因一停刊已舊的半月刊政治雜誌樂評專欄上的一篇文章。因該專欄先前有關電視劇《天與地》片尾曲《年少無知》的評論深得我心,是故很是認同該主筆眼光,便循其介紹找來MLA的作品細細欣賞。

還記得第一首聽的MLA的歌是《九龍公園游泳池》,一播放便為其悠閒、慵懶、輕快的旋律節奏所吸引;雖自命搖滾樂迷,但實際聽歌很雜,不同曲風、種類也能接受,對其分類也略知一二,卻不知該如何歸類MLA:既似民謠,然又有電子的跳躍,偶爾也有搖滾、朋克的編曲,還有一些則是純電子琴伴奏的輕音樂。
然而再細聽下去,才發現歌詞方是MLA的致勝之道。

MLA的歌詞大部份由成員林阿P包辦,而他同時是大部份曲的作者,剩下的就交給主音Nicole,偶爾還有詩人阿雪的法文念白和詩增添文藝品味(受此影響大學時期特意選修法文堂);至於結他手阿賢和鼓手阿科則是後期加入的。
MLA的歌詞用詞並不艱澀,通篇就如散文般記敘簡單的小事;然而突如其來的一番感嘆,引起聽眾共鳴的同時,絲毫不覺突兀。如上述《九龍公園游泳池》,描述自己所喜愛的游泳場的同時,也闡發在瀑布下遊玩時所悟明的「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 如何沖擊我都可以」的道理,卻不見半分說教味。
興許因為就讀傳理系的林阿P和Nicole自身喜好文學,也結識了一班眞·文學青年如詩人阿雪等,所以MLA的歌詞裡常見文學方面的引經據典,如《我在暗中儲首期》裡「妳不是卡列尼娜 我沒佛倫斯基那麼糟」,使得熟知典故的眞文青會為歌詞的貼切而莞爾一笑,而偽文青也可借用以把妹。當然前提是那些典故都用得自然而不是生搬硬套、刻意堆砌。

然而我之所以如此迷戀MLA,當然並不僅僅因其文藝氣息,而是其歌詞足夠寫實,貼近生活,加之其一系列作品道出了從象牙塔走出社會工作、受感情與婚姻困擾之人的心聲,能引起共鳴,不啻是廣東歌的一場革命。
從《只因當時太緊張》、《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到《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公司裁員三百人》再到《愛情Disabled》、《我在暗中儲首期》,MLA的歌就是他們的成長日記,將青春的煩惱、暗戀的煎熬、曖昧的無奈、畢業的迷茫、工作的辛酸、婚齡的迫近、供樓的壓力、成家的束縛等等苦況娓娓道來。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所以自然會覺得感同身受。
既然是MLA的成長日記,自然他們作品的題材是很寬泛的。正如上面提到,我是從一政治雜誌裡知道他們的,他們有不少作品是有關政治批判的,如直白的《港女,上街吧!》、《Donald Tsang, Please Die!》,嘲諷生活荒謬的《窮人賣屎忽》《瓜分林瑞麟三十萬元薪金》,或在愛情題材裡順便談論下政治的《土瓜灣情歌》、《美麗新香港》。
這恐怕會令偽文青們失望,畢竟政治對他們來說即意味危險。但更失望的,恐怕是那些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小粉紅們。因為眞正聽懂MLA的會知道MLA根本他媽的對政治一點都不感興趣。政治多無趣!在九龍塘隊草爆房才是正經事。

雖MLA曲風偏輕快甚至搞怪,但細味其詞作,會發現箇中實隱藏著淡淡的哀愁,而這兩者的強烈對比,則透露出極重的虛無感。虛無,才是MLA作品最大的特色。若不是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又怎能歡快地唱出「你改變不了現在 你改變不了將來 你改變不了這時代 大學時你的銳氣現在已經不再」這樣失落沮喪的詞句?反之,最為小粉紅引用說事的金像獎頒獎禮Live版的《美麗新香港》才是最不MLA的。鋼琴伴奏何等悲淒,而「這香港而不是我的地頭 就當我在外地旅遊」又是如何孤苦?傷春悲秋,直抒愁腸的MLA,斷乎不是那向來寧可鬱鬱寡歡也要為聽眾帶來歡笑的天使。而這也旁證了政治現實的殘酷,使得以揭露現實荒謬為樂的MLA也無法逃避現實。現實與荒謬強烈的對比,何等的虛無,而有何等哀愁。

因此,有必要調劑一下這苦悶的現實啊!所以MLA最吸引人的詞作題材永遠是爆房、偷情、曖昧關係這些話題。不論是《濕濕的夢》、《Terence的心事》這類充滿性暗喻的,是《春天在車廂裡》、《迷人的頸巾》這類引誘偷情的,還是《Milan》、《RM1210》這類觀音兵心聲的,愛情Disabled的人其實也很渴望來自他人的愛—當然他們更渴望來自他人的性愛。
除此以外,作為獨立樂隊的MLA當然不能沒有講述樂隊辛酸的作品,如《我是為了兩千蚊才到這裡表演》、《Indie悲歌》、《去信和買碟》等。另外,MLA改編前輩們的作品如林一峰的《浪漫九龍塘》和達明一派的《你望我望》等也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反正前者的詞改得很黃就是了~

最後必須推薦MLA向香港獨立樂隊....HUH!?致敬的作品《牛頭角青年》。要不是歌中那句「穿橙色衫的阿Tim」,我也不會因好奇搜索而了解到十多廿年前竟有那麼一隊傑出的獨立樂隊(近來他們復!出!啦!)。MLA歌中提到的....HUH!?樂隊作品《究竟應該點》放諸今時今日也不會覺得落伍。而更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林阿P的詞不僅熟練地引用有關....HUH!?樂隊的典故,而且不少典故是源於《究竟應該點》一曲而又回應該曲的。

如果說每個時代都有其....HUH!?樂隊,那麼MLA即是這個時代的....HUH!?樂隊。
我自然希望多年後會有其它獨立樂隊以其作品回應MLA.



*有感於MLA將繼何韻詩、黃耀明在大陸遭全面封殺的傳言

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暫停寫作的原因

(又是已落俗套的話。
很久沒回來塵封已舊的部落格了,又是時候給打理打理。)

閱讀與寫作猶如孿生子,只是作家定然閱讀量大,而書蟲則不一定筆耕不輟。
曾以為是愛好文字之人,故高考後特意通過打暑期工掙錢給自己買了台notebook,想效仿《那些年》電影裡主角在咖啡廳裡閒暇地寫作。然而現實終究殘酷,離開象牙塔後才兀然發現能靜下來認眞寫作的時間並不多。
倒也不是生活忙碌得怎麼樣,還是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瀏覽網上無聊無益的資訊、玩樂、貪睡乃至發呆,卻總是下不了決心執筆寫作。
在夜深人靜的失眠夜,思緒翻滾,靈感噴勃,心中實在有強烈的欲望要想將種種念頭記錄於文字之中。然則卻連爬出被窩的決心也沒有,明日復明日,終究無所建樹。
一切都源自不知從何時起的對自我、表達欲望、文字力量的質疑。慶幸尚未自負得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閱讀量雖不及學生時期,但仍然維持了習慣。只是對博學鴻儒的敬畏之心一旦失乎界度,便變得過猶不及。
一直希望能以思想影響世界,但自出社會,見識多了後,驟覺自己不過井底之蛙,要提升的空間實在太大,因而躊躇不前;加上畢業後求職、考車牌等種種挫折,不免倍加失落而忘卻初心,以致忘了閱讀與寫作既為孿生兄弟,兩者實在誰也離不開誰。閱讀是積累知識、見解,而寫作則是通過文字的表達來消化前者。雖至下筆一刻依然質疑自己的文筆較以往究竟相差幾何?然而為沒早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擱筆自廢功夫而悔恨不已。
想是受生活所逼以致心態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與自我對話吧?大至目睹環球人類自由度收窄;小至掙扎求存,時刻因怕丟工作而不敢花費時間思考、捉住靈感寫作。那種提防背後他人窺視的不安感如幽靈般盤旋在我心頭。
所幸天公看顧,這一兩年間先後跨過找工作與考車牌的坎,目今工作相較不少人,閒暇時間還不少,本可好好利用、磨練筆頭,可惜醒悟得是何其遲晚!當然,時代亦變更得太快,手機在手,注意力很容易受網絡資訊吸引過去,如何能安坐案前寫作?加上自手機版QQ空間及微博相繼式微,一直找不到(相較翻牆)方便、快捷而有安全的部落格寫作軟件,直至如今設置好Blogger的App才終於能夠隨時隨地記錄自身的靈感、想法、思想而有不至於像推特一樣信息碎片化。

此外,也當鳴謝我同事的兒子。若非替其整理作文電子版,也難重新發見寫作是何等的享受。

且看能堅持多久?

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在故事的開頭就想到了結局

「你訪問的部落格設置了訪問權限,你暫時不能查看。」
看到這提示怔了怔,但早已預計到這樣的結果。
當發現妳將自己的部落格清空的那一刻,就知道妳決意與過去徹底告別。
只是很遲緩地發現原來這些天來訪問妳部落格時我都沒有將自己的帳戶登出……
曾思量良久,以為是自己惹妳生氣了所以妳將妳的部落格關閉了。
然而才意識到這或許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
(過去一直沉醉於自我幻想中,翻閱妳的心情隨筆才曉得妳早已討厭我多時了……)

那一刻心中莫名地產生這樣的聯想:
妳告別過去,是因為要和另一半共同開創未來了吧?
妳,要準備結婚了嗎?

正常來說,喜歡的人和別人一起了,應該不高興才對。儘管大家根本從未開始過……
可是我卻不知怎地為這種可能感到高興。釋懷的感覺?
可能是明知自己什麼也給不了妳,所以,當知道有人可以保護妳,為妳帶來幸福,也禁不住為妳高興?
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唯有這樣才能譲我徹底地拋棄對妳的幻想?
不過要隨隨便便就移情了,恐怕並沒有眞正愛過吧?

可以肯定的只有:妳我已隔絕於不同的世界。(We were isolated.)


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

大學四年

題外話:

失眠的夜晚是寫作的最好時機

很久沒有打理過部落格了,對上一次認眞寫日誌已是一年前。

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一直壓抑著不想表達自己眞實的感受,尤其是大四至今空閒時間較多、與家人相處緊密的環境。

但更多是因為文字的威力吧?自覺受魯迅作品影響非常深,以致很明顯地感到個人文字間充斥著強烈的戾氣,尖酸刻薄而失乎寬容。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很辛苦也很有害,首先會傷害到很多人,其次會容易引致對世界漸趨絕望。有鑑及此,潛意識地抗拒寫長文,轉以片言隻語抒發情感,藉此逃避。然而二者並無分別,也沒作用。相反,由於閱讀多於寫作,輸入多於輸出,原已不佳的表達能力更為減弱(直至現在這一刻仍感到遣詞造句中存在許多毛病)。

在這個失眠的夜晚百無聊賴,於是在Youtube上找來很喜愛的一位歌手的訪問來看,想了解一下曾受情緒病困擾的他近況如何。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有關他病情期間心路歷程的自我剖白令也許具同樣問題卻拒絕面對的我認識到並願意解決這問題。途徑有許多,但我還是喜愛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寫作。



回到正題~



這個題目我從畢業前已經想寫,但眞正產生強烈動機的是幾天前清理Tweets時。在推文中看到高中時期政治狂熱、言論偏激幼稚杞人憂天的自己,不知怎的眞想找個洞鑽進去。感覺很複雜,對過去的自己既羞恥又懷念:羞恥在於以今日標準看回過去覺得自己很幼稚,害怕被別人知道後會遭到恥笑;懷念是畢竟曾勇敢過。



有一句概括大學四年心境轉變的話很是精闢:

大一狂妄、大二迷茫、大三彷徨、大四绝望

完全符合自己這些年來的體會。



首先從政治方面談:

畢竟是對自己性格影響較大的一方面,四年來的轉變很大程度上與之有關,起碼所選專業主要就是研究政治的。

高中時期的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憤青,那時候被人這樣評價還很不以為然,甚至還會以之為驕傲,但現在明白到憤怒也會帶來破壞的。從高一的政治啟蒙開始,在高中與大二之間算是狂熱的高潮。但感謝神,大一時偶遇的一本書將我喚醒——說來搞笑,那是為了研究革命而找來看的書——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論革命》(On Revolution)——卻令我驚覺革命帶來的不僅是進步,也可能是毀滅。眞正的革命是思想層面上的轉變,政治結構、社會文化等改變只是前者的論理結果。

雖然至今對政治的關注依然不減,但狂熱程度早已不如從前,這是思想上已打了預防針的原故(但我並不認為自己變得犬儒Cynicism,而只是狗智Kynicism了)。

大學時期政治轉捩點主要在兩件事:南都事件和雨傘運動

大一時政治學老師曾布置過一項作業討論何為言論自由,那時從維基百科詞條上定義部份得知對言論自由的壓制不僅來自政府,還有大眾輿論。而眞正了解到這一點是在南都事件後。那時曾以不同手段諸如聯署聲明、轉發微博等手段聲援南都,然而不過杯水車薪,無補於事。相反,由於過量發佈微博污染其他人的時間線,以致一些朋友頗有微言。那時自己年少氣盛,反認為別人政治冷感故而遷怒之,取消微博關注,實是不知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界線。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應該感謝那些朋友。而鍵盤式的抗爭其實也潛意識地揭露自己根本沒有勇氣從事哪怕是派發傳單等實際行動。關注,僅僅是關注。

時隔兩年,雨傘運動給我帶來的是更大的轉變:如果南都事件帶來的是幻滅,那雨傘運動帶來的便是不得不面對幻滅的機會。

想當年《年少無知》一曲曾令我對理想心生諸多感慨,然而一場雨傘運動卻令我認識到原來年少眞的僅僅是無知而已。過度理想化會導致強烈的幻覺,沉溺其中很容易導致應對現實的失誤。這場運動顯然失敗了,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不像某些曾尊崇過的人那樣活在自我安慰之中。唯有清醒地面對創傷才能有効地止痛。

很明顯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了~

總而言之,在政治上的取態從革命轉向改革,也許和大部份國人相反,也比大部份國人轉變得早。



學術上:

高中時覺得自己挺懶的,畢竟相比其他勤於做題、成績優異的同學,自己更多是將時間放在閱讀上,儘管當時數學方面的成績長期徘徊在二、三十分,而自己還是在理科班。

然而進入大學生活後發覺自己雖然比上不足(即使極為稀少),然而比下還是有餘得不可忍受。我曾將這歸咎於校風問題,但如今不得不承認,這是教育制度所致的難免的結構性問題:十多年高壓、強制學習後哪怕是一絲的放鬆也會導致極度的放縱,直至眞正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或為知識帶來的利益所吸引。

在作弊、抄襲成風甚至不以之為恥的環境下,不要說像八十年代那樣找到知音天馬行空地討論學術問題(當然我也並無嘗試過),就是找個願意認認眞眞地完成團體作業的同學也難。而專業內的常任老師,感覺多是照本宣科之輩,更不用說某些毛左之徒,從中鮮有得益。反而是從兼職的選修科的老師身上獲益良多。

大學四年成績不過中下,畢業論文也是應付過關的程度,自己也感到不夠滿意,專長方面更是寥寥。通過大量的閱讀學術水平相比高中雖有長進,但感覺仍是略懂皮毛。研究得最深入的除卻政治是歷史、心理學和哲學,頗遺憾的是沒有在經濟學上下苦功。可也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一些不值的文學工作者身上。



生活上:

我的大學生活也算是傳奇了,四年間搬了三次校區。

在確認錄取後才發現新校區原來尚未完工,差點以為要失學了。然而卻陰差陽錯地因此有機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借讀了一學期。古幽的環境、好學的氛圍,令我渡過了大學四年最好的時光。卻同時發現噩夢開始了……

原以為那些同學尚未習慣大學生活,但在新校區兩年半的觀察令我明白到,這根本是一群散漫而吊兒郎當的烏合之眾。課堂上嘈吵打鬧干擾他人聽課就算了,動輒半夜發酒瘋簡直令人神經衰弱!而品德上鑽營投機的滑頭惡俗更使我不齒與之為伍——而按專業發展方向來說這群人大部分是進入政府部門的——慶幸他們多數無此大志。其實在大學第一學期剛上課就發現到了,只是四年的時間他們並無改變得合乎我的標準——我不否認自己的文明人標準是設得有點過高。

宿舍則更是地獄,因頭三年面對的可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濫欲、貪杯、骯髒、懶惰……在最後一個學期簡直把我逼到除晚上睡覺外如非必要不會留在宿舍的地步,不過也因此在圖書館中讀了大量書籍。

最後一年從東莞回到廣州,但往返家與學校的時間卻沒有減少多少。因為宿舍的環境還是一如既往地陰暗,所以對宿舍生活並沒有多少留戀。重新分宿舍後同住的雖比那爛泥要好,但實在沒有多少興趣和他們交心。

我只當系裡部份人是眞心朋友。



友情:

眞正的朋友都是其他系的,尤其是校內團契的弟兄姊妹!大一時因為地理的便利所以有時間到沙面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然而到東莞校區後因不知當地教會所在所以大二、大三期間大部份時間沒有過主內生活。幸而大三時通過網絡找到當地教會所在並前往參加團契,從中認識到校裡團契的組織者,故而開始在禮拜日外也在校內進行主內聚會。眞的很感激很感激小牧團契的諸位弟兄姊妹,唯有在此方能在神面前坦陳己過,直面自身,令我不致於因情緒問題崩潰。另外還有一些因音樂或課程等認識的朋友,這些友誼都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感謝有幸遇到你們!



愛情:

這眞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只是我至今連初戀也未曾有過。我承認我的擇偶條件也是定得太高了,都怪《義海豪情》……我實在害怕愚蠢的女人。但根本原因是我懦弱和缺乏社交能力吧?大學四年也不是沒有遇過動心的人,只是高中所迷戀的她一直住在我心,一直下不了決心騰出地方接受其他人。結果就是眼睜睜看著一段段縁份盡付流水,飽含遺憾與罪疚……

愛情眞的不能摻雜過多的理性,因其本身即是純粹的感性。但我實在不願任何人因成了我心中的那個她的替身而受傷,儘管她本身可能也僅是我小一時便轉了學的、在我記憶中印象模糊不清的女同學的幻象化身。



最後要談的,當然就是職業生涯:

因為一畢業就等於失業……

家境不富裕,加之性格倔強,所以傾於自食其力。高中畢業後的假期多用以打工,憑此我為自己買了第一台電腦、第一台智能手機、第一台……只是忽略了對口的職業實習。在做簡歷、找工作才深刻感受到工作經驗不足的弊端。

然而能做的只有面對。



大學四年就這樣完結了。

對!完結了。

再不是學生,是時候步入社會了……





=======================寂寞的分界線=======================


(失眠而孤獨的夜晚,對妳的思念難以抑止地增長。發狂地從浩瀚的網際汪洋中尋索有關妳的一切音訊,然而卻發現唯一更新的,也許是妳那幾近清空、很大可能已經放棄了的部落格。在那一刻我曾瘋癲到想借朋友的微信——也許是我所知的妳更新得最勤而我卻沒有任何機會得知箇中內容的地方——也是我無比憎恨微信的一個原因——強私密性將有心人隔絕成孤島——去了解妳的近況。然而畢竟只是想法,理性令我明白受自己不喜歡的人滋擾確是非常不愉快的,眞正愛一個人更應該照顧她的感受,而非強行令她接受自己的愛。某劇對白說得好,「女孩子對男孩子一旦失去了感覺只會感到厭煩」;有些感受也許只能長留心內,對自己來說這可能很痛苦,但相比令對方痛苦還是要好一點。也許從此以後越難得知妳的近況,眞正的隔絕,然而最美好的妳已留在我的記憶之中。當然,可能由此至終只是我單相思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