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年度神劇《天與地》:救贖、抉擇與獨立精神

昨晚剛播完無線電視翡翠台的台慶月重頭節目《萬千星輝賀台慶》,而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下個月17號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了。不過由於近年來《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頗具爭議性,令其公信力漸弱,故本文更多的從戲劇角度分析、探討最應該獲得本年度無線最佳劇集獎項的劇集,而非《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情況。而筆者屬意的年度最佳劇集則是播出後引發話題討論不斷、被譽為年度神劇卻可惜叫好不叫座的《天與地》。(鑒於是去年台慶後才播出的劇集,所以亦具爭奪2012年頒獎禮獎項的資格)


首先要申明一下,《天與地》首播時筆者並沒有很留意此劇。其留給筆者最初的印象僅僅是幾年前無線節目巡禮裏的預告片(當時Ronnie一角還是由當今影帝張家輝飾演的,後因檔期問題而易角黃德斌,此片一度被當做倉底貨積壓至去年底才播出),由於其冰山食人話題實在勁爆,且電視台少有會播出如此大尺度的劇集,不禁引起筆者留意,並且一度令筆者誤以為此劇會以此前無線獨立拍攝(不聯手邵氏兄弟公司合拍)的電視電影模式呈現觀眾眼前。但可惜此劇拍畢後由於無線高層的意見不合而被壓倉底數年,使筆者也漸忘了此事。
直至此劇播出的第一週,筆者週五從校舍返家,難得有機會看電視,晚上便窩在家中煲劇。一集《天與地》下來,令我隱約記起當年節目巡禮中此劇的片花內容,回憶起此劇大概內容;同時由於其内裡具有搖滾、夾Band等元素,筆者作為一個搖滾迷自然為之吸引追看下去。隨著此劇一路播出,其話題性亦在網絡引爆,吸引不少人追看並發起討論,後來更由於某個鏡頭的不和諧以及所謂的此劇暗含的諷喻導致此劇在大陸網路上被封殺,更勾起人們的好奇心以各種手段追看至大結局。


雖則如此,《天與地》的收視相比起過去同時段的劇集卻有所遜色。大概由於此劇的拍攝手法較無線過往流水線的劇集生產方式不同,其類電影的表現手法導致節奏跳躍,加上重口味的食人情節,令本已不習慣思考的作為收視大部的師奶們難以產生好感。(當然,後期亦有網路流出大結局影片的事發生引致收看人數減少)


既然如此,筆者何解仍會稱這一不叫座的劇集作最佳劇集呢?


上文已提及本文是從戲劇角度分析的,筆者認為收視率與劇集的藝術性及深度並不相關。而筆者之所以認為《天與地》之所以是無線年度最佳劇集,甚至是神劇,乃在於其革命性(innovation)。


從戲劇角度來說,《天與地》一劇的革命性表現在其類型近乎於電視電影,即電視與電影的結合——電視劇的長度加電影的敘事手法,不再是以往的單純講故事的肥皂劇模式,更是從中表達思想。劇中大量使用倒敘、插敘手法,劇情較為跳躍;且内裡不少片段是在表達角色內心意識,其虛幻性令人難以捉摸,無怪乎師奶們看不懂。然而若是在看的過程中仔細地加以思考,我們會慢慢發現我們不僅僅在聽導演講述這個故事怎樣發生,更是從演員們的演繹裡感悟各個角色的內心變化,並且慢慢開始明白編劇及監製想傳達給觀眾一個怎樣的訊息。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個故事裏的每個人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遇見的各式各樣的人物,這個故事裡發生的每件事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每天在發生的事。然而可惜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部份人都已經習慣了被告知(Be Told),而非主動地獨立思考(To Think),由此導致的《天與地》收視慘淡的現實實際也是此劇要表達的其中一個觀點——我們身處的社會已退化為一個反智的社會,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除此以外,《天與地》一劇革命性還體現在其對現實政治的作用。
雖則是幾年前拍下的作品,但其情節並沒有出現倉底劇常見的時效性喪失問題,這得歸功於編劇對社會現實核心的準確拿捏。劇中情節與當今香港社會現狀高度聯繫,「蛇齋餅糉」、官商勾結、金錢至上等等的內容令港人身同感受。劇中的經典金句更因直指社會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而令人共鳴,如Dr.Dylan的一句"The city is dying",令97回歸以降如溫水煮青蛙般的香港人驟覺其自由及獨立已漸漸消失。


《天與地》的主題是自我救贖,劇中角色本為一起夾Band的好友,可惜一次圍困雪山的經歷令其中三人作出錯誤的抉擇,以致他們的人生軌跡都被改寫,在餘生各自用不同的態度尋求自我救贖,恰如雨果作品《孤星淚》(Les Misérables)裡面的鏘·巴路鏘(Jean Valjean)一般。然而若是被吃掉的家明的女朋友亞Yan當年選擇回頭接受家明的挽留的話,或許五人真的可以如平行時空大結局一樣幾十年後仍能聚在一起夾Band。
每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不過網上也有分析指《天與地》的劇情實際是暗喻了上世紀大陸那場風波事件,劇中人物的際遇其實是反映了當年事件的走向及參與事件的人物隨年月內心各自起了哪些變化,並認為因此而導致《天與地》在大陸被封殺。此種說法是真是假恐怕只有監製戚其義方知。但從筆者對當年那事件的了解來說,筆者表示認同。


劇中時有出現搖滾元素,如主角們的夾Band經歷、大結局的Rock Fest等等。這實際上是爲了帶出一個訊息——我們每個人不應向社會成規低頭,而應保持搖滾樂所代表的獨立精神,忠於自己的內心作出自我抉擇。
我想這可以以與佘詩曼角色Hazel(阿Yan)的「和諧論」齊名的由戴耀明飾演的電臺DJ Rico說出的一段話作詮釋:
沒錯,大家現在聽到的嘭嘭聲就是強權和制度下的代表,在建制下的當權者。他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管治的人不聽話。但是,外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但是,Rock N' Roll的精神,就是獨立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主宰自己的路來走!雖然今晚這個表演可能是非法進行,但我們不會就此屈服。Rock N' Ro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never die !


而這劇集的命運其實也是充滿種種抉擇的偶然性。如果Ronnie的角色沒有易角、如果此劇沒有延期播出,或許並不能引發如今的轟動效應。種種偶然性之中仿佛有存在一種必然性,就像被預先安排好一樣,並不是任何事都能如同《天與地》片尾曲《年少無知》的歌詞一樣——「如果命運能選擇……」


說到這要感謝《天與地》片尾曲的作曲人黃貫中阿Paul寫出如此優美的旋律及詞作者林若寧填出一首如此能打動人心並引人深思的歌詞!
《年少無知》一曲隨劇集播出後引起巨大迴旋,主要由於其反映社會現實——為了生活、「向上爬」,人要向現實低頭、作出妥協,甚至放棄理想,藉此抒發對人生的無奈。[1]
其實《年少無知》對於有一定人生閱歷、如劇中角色設定中年以後的人群來說或許更能引起共鳴,因為林若寧的歌詞仿佛就如劇中三位男主角分別在回憶、緬懷起前半生一樣,並為未能作出正確的抉擇而感到遺憾,這種心境對於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筆者雖標榜自己是一名搖滾迷,但較為喜好的其實是重金屬搖滾,所以藍調搖滾味(?)較重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對於筆者來說可謂是有點慢熱但越聽越聽出味道,逐漸地喜愛上。當然,這也跟慢慢了解劇情並將之投射至風波事件有關。


而在2012年9月7日及9月8日,由學民思潮、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等主辦的「埋單計數,撤回課程,佔領政總」行動中有分別有十二萬(警方表示有三萬六千人)及十萬(警方表示有二萬七千五百人)參與,其中於9月7日晚上,劇集《天與地》中飾演少年鼓佬的演員羅鈞滿及少年黑仔的楊潮凱出席支持,並帶領全場十二萬高唱《年少無知》,場面令人感動。此曲已成為香港人爭取應得權利、捍衛價值觀的代名詞。[1]
這也是《天與地》一劇對現實政治產生作用的一個範例。


除了《年少無知》以外,阿Paul所創作的同名劇集主題曲《天與地》也是一首優秀的作品!熱血的金屬搖滾令遲疑、軟弱的人激發起勇氣,敢於相信自己,亦激勵新一代年青人不要輕易放棄理想,化用Rico的話:Rock N' Roll never die ! Either the city !家駒雖逝,Beyond精神繼續傳承!

文章的最後,祝願《天與地》一劇能在下個月17日的頒獎禮中斬獲最佳劇集一獎。當然,在每個戲迷的心中,《天與地》早已是年度神劇!


資料引用:
[1] 維基百科《年少無知》詞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4%E5%B0%91%E7%84%A1%E7%9F%A5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理想者悲歌


男女

被污染的河流

一對男女

情侶

舀水交杯


男子把水吐出來

說:

「苦。」

女子勸道:

「忍著吧,

不然會渴死。」

男子拒絕

女子責怪:

「真幼稚。」

二人分道揚鑣

半路

女子毒發身亡

男子渴死



老少

老馬帶著小駒野渡

山谷

獨木橋前

老馬要小駒過橋

小駒不肯

老馬說:

「你爸爸小時候也聽我的話過橋。」

小駒不聽

撒腿跑開

老馬在後追趕

疲勞瀕死

看著小馬背向懸崖狂奔而後轉向衝刺

一躍至彼岸

放心地闔上雙眼



生死

理想者不適合在現實世界生存

但現實主義者已經死了。




【速寫】漫遊

逃晚修了,累。
但在寂靜的校園內也不過是百無聊賴地遊蕩。其實只是想找個無人的地方安靜地待著。

就這樣,不知不覺走到鐘樓前。

要不是牆身雪白,恐怕它老早已消失在星光幽暗的月夜下。

很好奇,矗立於校園中心的它如此引人注目,然而它是否會留意每天從它身邊匆匆經過的行人呢?

我想,它一定是位孤傲的老者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作一名不速的訪客。

門虛掩著,内裏是不見底的陰暗,與室外散落一地的微弱而潔白的月光形成鮮明的對比。

雖則是夜修時分,但如此適合於幽會的「性地」,自不缺乏癡男怨女的光顧。為免我的貿然闖入大煞風景,只好使出一招「投石問路」,從地上拾起一碎石往內一擲,只聽見「哐噹」一聲響,回音久久地在門內縈繞著,但除此以外再無甚動靜。

壯著膽子以手機屏幕的光芒照亮前路而行,一步一步走進這位孤傲的老者的內心。

光之所及,牆體上的油漆多發霉、乾裂、斑駁、脫落。然而還能看得出其上殘存的紛亂的塗鴉,都是一些不知何時由誰人留下的畫作與留言。

忽然間發現一幅巴黎聖母院的素描,隨即為之吸引。其落筆遒勁有力,以既寫實又抽象的手法將哥特風格的教堂外形勾勒出來,卻又表現出雨果作品中那種羅曼風格。不知名的作者仿佛在續寫那淒美故事,男女主角都穿越到革命年代的巴黎,繼續其戀愛傳奇。

可惜年久失修,牆身滲水嚴重,原本黑亮的筆跡化掉褪色,發散成蘊含濃濃的懷舊感覺的微黃色。

也許就像夢想,總有一日也會接近黃昏?

在鐘樓裡遊歷了一番,帶著疲憊的身體與落寞的心情離開。

但走出門外,恰好響起的鐘聲卻沒有告訴我我的所屬之地在何方。





給我一朵茉莉花

「兒啊,你得快點回家啊!市政府那邊說了,一周內不搬走,他們可要強行拆除我們的祖屋啊!你是大學生,得想想辦法啊!」菲爾頓·桂穆蒂斯(Feerdom·Cramodazy)渾身哆嗦,義憤填膺,手中的話筒幾乎滑落,應道:


「媽,我……我……我回不去。」

「啥,這麼大件事,你回不來?這可是我們的祖屋哇!」

「不,不是這樣的,而是……而是因為我買不到火車票啊……」菲爾頓滿腹委屈地說。

「什麽,上個月不是剛郵給你生活費了嗎?那可是我們種田半年的收入吶!這麼你就這麼快花光?你看,現在旱災的下半年的種作想怕收不成了。」

「沒有,媽,我沒有!你不知道這城鎮的物價上漲到個啥瘋狂了,你郵給我的那丁點生活費可不夠再這邊生活啊!你知道嗎?這些天我都是在麥當勞里過夜。本來我是想到外面擺攤賺錢的,但前幾天我們的師兄自焚抗議城管粗暴執法後政府下令禁止無證擺攤了。那所雞巴大學還要求這幾天交考研費,我都不知道上哪兒找錢去了!”菲爾頓越說越激動,聲浪在家徒四壁的租住房中迴蕩。」

電話的另一邊是一片沉默。

「兒啊,我們看著辦吧。這電話費貴,先挂了哦!」

然後話筒只剩下一陣忙音……

菲爾頓心中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他把那只能打電話、發信息的廉價手機放回兜裡,走出了自己的租住房,一邊走腦內一直想著最近發生的種種不幸,不知不覺走到了市場那邊,這裡曾經有很多大學生在擺攤,當然,都是偷偷摸摸的。前幾天,政府由於西迪布吉德大學生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med·Bouazizi)抗議城管因無證擺攤沒收其攤車而自焚一事匆忙頒令禁止擺攤,這使得就業率本來就低的突尼斯街頭上一下子多了無數成為遊民的無業大學生。他們的目光都是如此茫然,觀看著這個似無去路與未來的世界。

菲爾頓走呀走,走到了師兄布瓦吉吉遇難的地方後停下了腳步,現在這片和諧的地方,在前幾天曾發生過自焚慘劇,政府的土地與人民的鮮血混合在一起,被汽油灼燒為一片焦土,向路人訴說著死者的不平、屈辱與憤怒。

菲爾頓其實這幾天聽人傳聞才知道關於師兄的部份事蹟,據說布瓦吉吉父母早亡,雖有大學文憑卻未能找到工作,為養活五個兄弟姊妹不得而出來擺攤賺錢,但城管以無證擺攤為由沒收其攤車,斷絕其財路,使他不得而採取如此極端手段抗議。菲爾頓依舊記得當日目睹師兄布瓦吉吉被燒死的慘像,只見布瓦吉吉的身體被火焰灼燒的扭曲變形,他發出的那撕心裂肺的混雜肉體創傷與內心苦痛的哭喊聲在空中傳播。周圍的人目睹這一幕都可接受、感受這哭喊聲中的苦楚。他們也試圖解救布瓦吉吉,但礙於城管的阻攔未能成事,只能眼瞪他們的同胞被活活燒成焦炭般後被救護車運走,之後不久就傳來布瓦吉吉的死訊。他們被迫沉默,但一直等待發聲。

菲爾頓此刻站在慘案現場,眼睛直勾勾呆望著這烏黑的焦土,腦海中師兄的慘狀、母親無奈的歎息不停在腦中浮現、在耳邊迴響。此刻,熱血戰勝”理性“,菲爾頓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緒,仰天長嘯一聲:「本·阿里下台!」

菲爾頓喊完後下意識地四周掃視一番,還好,沒有城管、警察發現,卻只見周邊的人紛紛停下,目光集中在他身上,發現菲爾頓掃視後又繼續假裝在做著之後的活兒。

一陣風吹過,揚起焦土中的塵沙。

菲爾頓隱約感受有危險,於是想趕回寓所,正當他想撒腿而走時,原本沉默的人群中傳來一聲回聲——「本·阿里下台!」

然後菲爾頓聽見耳邊陸續想起震耳發聵的口號——「本·阿里下台!」聲浪之大可摧毀一切槍炮導彈飛機坦克。人們的熱情被徹底激發了,躲在屋內的人紛紛走出街頭加入示威的人群,他們有序地向首都的方向進發,口中呼喊著「本·阿里下台!本·阿里下台!」……

(以下刪去一萬句口號……)

幾名忠實的城管出來了,他們還以為面對的是以前那群「奴隸」,倒是還未使出他們的散打功架便已被暴怒的群眾團團圍住揪著來打個頭破血流!躲在角落的其他城管紛紛摘下那曾經使他們感覺高人一等的驕傲的城管臂章,鳥飛狗散。

半個月裡,示威從西迪布吉德擴散到全國。

防暴警察出來維持秩序了,但他們發覺他們很難維持亦不忍維持,只好任由人們的行動繼續下去。軍隊在觀望,沒有像22年前某國般出來屠殺人民。

布瓦吉吉逝世一月後,本·阿里被人民推翻了!

本·阿里與家人乘飛機流亡了。

一切仿佛回到22年前的羅馬利亞,那時齊奧塞斯庫也是乘飛機流亡,只是後來被抓捕後處決了,當時圍觀行刑的士兵都群起用手中的槍支射殺那獨裁者。

事後,軍方領導人回應:「我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

革命持續進行,過渡政府承諾60天後舉行大選。

本·阿里23年的獨裁統治結束了,突尼斯人民自由了!

突尼斯人民勝利了!這場革命被以突尼斯國花命名為「茉莉花革命」,革命隨後席捲非洲,埃及人民跟隨突尼斯人民腳步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權,這是後話。





所賴世界網絡的發展,在Web2.0時代,再也沒有什麽可瞞得過人民的了。即使是倒退到Web0.3的中國也不能避免。

信息當然首先是由翻牆到牆外的網友硬生生扯回來的。後來中宣部也不得已開一個小口將已經反復嚴格閹割的有關突尼斯方面的消息發佈出來。黨的鷹犬又依照慣例寫文章揭露所謂的同一套的「真相」——突尼斯政變是由美帝勢力操控的。文章發佈後其戶口又多了幾個零。

也真是巧合,中國最著名的史官是個宦官。

當然,歷史從來是被閹割的!





這廂來自浙江的金二云應舊同學洪慧冰之約到其家鄉重慶相聚。當年慧冰因為戶籍限制回重慶升學去了,至此高考結束後半年已足足三年半沒見了。

金二云下火車後一路趕到洪慧冰所住的小區。他是個率性的人,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不平之事經常感到憤慨,這不,他一邊走在往洪慧冰居所的路上,一邊看著手機上網站關於突尼斯暴亂及前不久發生的錢雲會慘死案官方公佈調查報告引起網友種種懷疑的文章,轉到微博上一看,又全是各地強拆悲劇。眼見突尼斯人民解放,又看看身邊的這片土地,他不禁激動地喊了句”不自由,毋寧死!“

只是他太不了解重慶的市情了,只聽見一陣玻璃碎裂聲,金二云頭上傳來一陣破罵聲:「他媽的要革命自己革去!別牽連別人!」

金二云倒在血泊中,還未清楚發生啥事,只是無意識地斷斷續續吐出六個字——「不……自……由……毋……寧……死……」

可惜他未能親身經歷自由便死了……

虎年到了最尾發出的竟不是一聲虎嘯卻是一聲哀鳴。

就像坦克不僅可以殺敵亦可以用來將人民輾成肉醬一樣,這年頭連車輪也能把人跪著輾死,何況一個小小玻璃瓶?

中國人是強大的,他們吃著地溝油、喝著毒奶粉、房子被人強拆、卻還能喊著「包圍釣魚島,解放台灣省!」的口號。

但他們又是脆弱的,他們通常又從來是死在親愛的同胞的窩裡鬥。



殺人者很快被找到了,卻是洪慧冰。

離奇的倒是審判結果:洪慧冰剿滅外國敵對反華分裂勢力操控不明真相分子有功,殺人免罪,市領導額外獎勵適逢在重慶搞紅歌會的嘉賓宋小姐獻歌一曲。

金二云的親屬不接受審判結果,於是提出上訴,卻被以上訪罪判以無期徒刑。

誰叫地方案地方判呢?

虎年終究過去了,迎來的是沒有膽子的兔子年。





同場加映洪慧冰接受市領導慰問花絮:

市領導:「洪戰士,你希望宋小姐為你唱什麽歌?」

洪慧冰(激動地):「可以唱她的首本名曲《茉莉花》嗎?」

市領導(不悅):「你不知道這歌被禁了嗎?你有沒有看紅歌電視台的?」

洪慧冰(驚恐):「領導決定、領導決定!」

市領導(嚴肅):「早段時間朗朗那小子在美國彈奏的《我的祖國》就不錯嘛!就選這首吧!」

洪慧冰(迎合):「領導說得好!領導英明!」

……









(此短篇小說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小說中如出現與現實不符之情節實屬紕漏,望諒解。)



2011.1.28

完顏孑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無聲呐喊》影評

                                                                                                                                                                                                                                                                                                                                                                                                                                                                                                                                                                                                                                                                                                                                                                                                                                                                                                                                                                                                                                                                                                                                                                                                                                                                                                                                                                                                                                                                                                                                                                                                                                                                                            

刺與樑木


昨天下午的兩堂課被安排成一場辯論賽,我沒有參賽,但在自由辯論環節,每個人都有為自己陣營發言回擊對方陣營的機會。而在下課中場休息時,一個同學問我為何不發言,令我感覺有點尷尬。有這種尷尬的感覺其實已經很久了,主要是覺得班裡的同學把自己看得好像很博學的樣子,可能是由於平時經常在Q群裏出於自以為覺醒的心態向他們推薦一些認為挺好的文章和資訊,並且在討論一些問題時經常插入一些較為學術性的理論、案例甚麼的,使得他們產生一種我很專業的錯覺。但我想跟他們說,其實我並不比他們多知道點甚麼(Know More),我只是比他們更想知道更多的東西(To Know More)而已。

對我的同學乃至我所認識的同齡人,其實我是帶著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的。一來我覺得他們除了教科書上的內容不會去研究其他事,很功利也很可惜,但這是出於一種驕傲(Pride)的心態,說難聽點,有點鄙夷他們見識鄙陋和膚淺,甚至是不學無術的感覺,以致於在課堂討論上一旦聽到他們引述教科書上一些朽舊陳腐的觀點和理據時便甚為反感,以為白丁無可言喻。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態度,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從不會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已經夠多甚至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否則很易導致「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而且神也藉著大衛王的口說過:「敗壞以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言18:12,CUV),耶穌基督也說過:「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23:12,CUV)。而且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一部份也教我們不要論斷人嘛。所以我屢屢告誡自己莫要再犯同樣的錯,但常常難以抑制,這毛病得改。而二來則是反過來覺得其他同學也會一些我不懂的東西(如生活上的很多東西像在線視頻、網購之類的),令我一旦發現了便自覺形穢,繼而心生妒忌(Envy),但這其實也是非常不要得的,妒忌只會產色無故的恨意(Hate),當恨意積聚到一定程度而爆發時,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我們發現別人身懷自己所沒有的技藝時應該首先替別人在某一領域較自己出色而感到高興,如果自己對該領域也感興趣便應奮力追趕企及他人乃至超越。我想不僅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即便是國與國之間也應是如此,在公平的規則下自由競爭,弱者向強者學習並超越強者以成更強。


說上述這些東西是爲了說明甚麼呢?


其實我只是想說明學業有專攻,我們既不能只看到別人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以致自卑;也不能滿足於別人對自己長處的溢美而沾沾自喜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甚至只看著別人的短處批判別人,形成一種自負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彼此都看不見對方在其所擅長的領域裏所下的努力。

培養學術嚴謹性的一種方法——「註釋法」


看清末、民國時期的人寫的文章(如胡適的作品)會發現他們很多時候會在文章中夾雜很多外文,而這些外文除人名、地名外有很多只是一些普通詞語。為甚麼他們要這樣做呢?是爲了顯示他們崇洋媚外嗎?我認為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留洋學習時培養成的一種嚴謹的研究學術的習慣使然。鑒於當時西學東漸,一些外國事物的中譯(人名、地名等)未有統一,為免令人迷惑,得將原名付上以便查考;另在寫作文章時為彰顯主題,往往會將重點詞語附其同義外文引起讀者注意。而在當時的環境下,但凡欲振興中華者,沒有一個是不崇洋的,但絕對沒有媚外的漢奸(中文學不好的看看柏楊先生著作《醜陋的中國人》中《崇洋,但不媚外》一文)。他們僅從自己的文章中這種習慣間接地顯示出他們崇洋的心態而已。

時至今日,上言提及的那種文書風格在大陸已然少見,僅僅偶然見於一些專業書籍中,但在港、澳、臺的寫作中卻依然流傳著此股遺風。

我不曉得這種在中文後附加外文【例:薪火相傳(But fire burned beneath the ashes)】的寫作方法叫什麽名字,姑且把它叫做「註釋法」吧。我個人是很欣賞這種方法的。何解?我認為這是很好地鍛煉一個人的思維嚴謹程度的方法,對於準確表義以免因歧義導致不必要的誤讀也甚有裨益。

為甚麼說這種方法可以鍛煉出嚴謹的思維和準確的表義呢?我們很清楚語言的多義性尤其是在現今訊息發達的年代意味著什麽。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碎片化閱讀的年代我們誤讀了一個詞語便會造成對某一事件的錯誤定性,而註釋的重要性在於突出重點,以使讀者的理解不至於偏離主題;另外,在註釋過程中通過對單一語義的不同語言的詞語進行篩選匹配,準確用詞之外同時掌握兩門語言,從而達到對兩種語言的熟練運用,在學習語言同時因正確的理解還可以加深兩種語言所屬文化、文明的了解,一舉多得。

其實漢語也是有與「註釋法」一般嚴謹的一面的。在文言文時代,漢語是單音節詞,即一字一義或多義。但在五四後為適應時代的發展,當時的菁英們把日文中的合成詞拿來用了,結果出現了許多多音節詞,如「圖書」、「鋼筆」等等,與此同時也造成一些詞語的不準確表達,如「哭泣」一詞中哭和泣是表達兩種不同的哀傷程度的詞語,前者是無聲有淚,後者是有聲有淚,二者合作一塊倒不知其哭泣有淚無淚、有聲無聲了。又如「肌肉」與「牙齒」這兩個詞語,在先秦「肌」專指人的,「肉」專指牲畜的;又「牙」專指大牙,「齒」專指臼齒。而且象形文字在正體中文中早已藉憑著其組成(如所謂「義」者即『我』為『羊祜』之意)告知我們其意思是如何。倒是我們不僅把「註釋」一法遺棄了,甚至將祖宗的正體中文也肢解成不知所言的殘疾文字了。實在是可惜。

從詞義的角度論美(Beautiful)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同時亦有一句古話叫做相由心生。人所喜愛的美(Beautiful),不應只是外貌(Outward Appearance)的美醜,而應是由外貌與內心(Heart)結合的外相(Posture)的優劣。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But the Lord said unto Samuel, Look not on his countenance, or on the height of his stature; because I have refused him: for the Lord seeth not as man seeth; for man looketh on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 Lord looketh on the heart.)【聖經舊約撒母耳上記16:7,KJV】我覺得 神的這句話可以很好地為開首的結論作解釋。

我們追求美,不僅僅是出於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也是出於心理需求(Psychological)。僅合乎前者的,不叫美,叫漂亮(Pretty);只有兩者都符合的,才可稱得上為美(Beatiful)。

A pretty girl may not be a beauty ,but a beauty is certain pretty.

典型的例子便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 VII)和昂山素姬夫人(Daw Aung San Suu Kyi)。

另外,雨果(Victor-Marie Hugo)的著名巨著《鐘樓駝俠》(Notre-Dame de Paris)中的男主人公加西莫多 (Quasimodo)雖是一外形極其醜陋的人,但他的心地卻勝卻當時巴黎的所有人,這也是為何他在故事結尾枯骨守護女主人公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尸骸這一幕顯得如此淒美的原因。我相信雨果是曉得何為世間值得追求的美的人。

這種美,是與醜惡(Evil)形成對比的美,美好;而不是與醜陋(Ugly)形成對比的美麗。

我們不能失去對美的追求,但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何謂美。

《戰狼300》(300):為自由而戰?


2012-10-30 19:48
電影是上週看的,卻在這週才寫有關此片的文章。

一齣很出名的電影,比電影更出色的是屢被改圖的電影海報。

看這齣戲之前因知道劇情有關斯巴達(Sparta),以為又是那些血肉橫飛的商業動作片,但看完後發現只才對了一半,倒是認真沒想到竟能跟自由扯上關係。就衝著這點使我心癢癢想寫一篇影評。

但之前一直沒有寫過影評,所以想找一些有關此片的影評一看。這時記起了豆瓣這據說的文藝青年的集散地,屁顛屁顛地跑去搜了下,好吧,發覺「聽說」甚麼的最不可靠了,豆瓣電影上有關此片的影評幾乎清一色是批評此片不合史實和宣揚美國價值觀。但此片是根據法蘭·米拿(Frank Miller)的繪本小說《300》改編的,人家根本沒想過要還原歷史;至於認為電影主題自由是在宣揚美國價值觀,那則是典型的因長期接受單一模式教育而對西方文明及歷史不了解。

電影講述的是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The 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國王薛西斯一世(Xerxes I)率兵攻打希臘卻被斯巴達的300名精銳士兵及6,000餘名希臘其他城邦的聯軍阻殺於地勢險要的溫泉關(Thermopylae)並最終傷亡20,000多人導致後來波希戰爭戰敗再也無力入侵希臘的一場戰役,其歷史意義在於這一以少勝多的戰役為雅典海軍爭取了時間,使得其在後來的薩拉米灣海戰(Battle of Salamis)中取得勝利大挫波斯帝國[1],但更重要的是希臘是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斯巴達300勇士的犧牲使得西方文明不至於被滅絕,功不可沒。

雖然從今日的眼光來評判斯巴達,我們會覺得其過於殘忍,尤其是那嬰兒揀選制度。但看待歷史不可以用今時之眼光代入過去,斯巴達當時地處不優越加上希臘城邦分散以致諸多大陸帝國環伺,斯巴達奉行達爾文哲學的軍國主義只是不得而而為之。而此片的主題——自由,我認為這是相對於降敗於波斯帝國受其奴役而言的(因斯巴達也擁有多國奴隸),面臨著強大敵人的入侵,成功保衛希臘使之不至於被帝國吞併便是一種自由了,只是這種為不受壓迫的自由而戰的悲壯、英勇至今仍可鼓舞、激勵人們爭取免於被奴役的自由而已,也契合在近幾世紀以來確立的西方文明的價值觀之一,故被引為電影題材而已。(我也不太相信當時的斯巴達人在戰鬥時會喊出甚麼捍衛自由的話來……)

至於有人指影片畫面的特效太誇張,試問有那些戰爭片的畫面是不誇張的?但西方戰爭片的優勝之處在於其以誇張的畫面表現戰爭之餘還帶出除戰爭以外的不同的內容,這是很多國產的戰爭片所不能及的。國產的戰爭片呀,能表現出勝方如何把負方殲滅得血肉模糊便已經滿足得呱呱叫了。

最後要一贊此片的港譯名《戰狼300》,初時看到這名字很難想像到會和斯巴達和溫泉關戰役扯上關係,但看完全片,才發覺這譯名是翻譯得何等地貼切。影片開始時講述了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在野外把一頭野狼殺死並得以通過王位的考驗,而溫泉關戰役中的斯巴達戰士們在作戰中的表現也體現出狼群集體行動的團結和狼的兇猛英勇,以狼比喻斯巴達,非常之形象。相形之下,大陸譯名《斯巴達300勇士》和台灣譯名《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則顯得有點生硬和累贅。

[1]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8%A9%E6%B3%89%E5%85%B3%E6%88%98%E5%BD%B9,溫泉關戰役,維基百科

一個人的傳記


(此故事僅為杜撰,如有雷同實為巧合)

【壹】

月夜。

珠江長堤。

「鳳蓮,乜今日咁晏嘅?」

「冇計啦昌哥,大少奶今日喺大院度搞壽宴,請咗好多客人嚟呀!我都係啱啱完席咗洗完碗先可以偷偷鼠出嚟咋!」

「睇下妳呀,上氣唔接下氣咁,唞順條氣先啦。嗱,趁妳而家憩緊,闔埋雙眼先吓,我有嘢送畀妳。」

「咩嚟0架?神神秘秘咁,唔好撚化我喎!」不過話係咁話,鳳蓮都係乖乖咁瞇埋對眼。

成昌輕輕將自己親手雕刻嘅鳳凰躍飛蓮池之上嘅木牌戴喺鳳蓮條頸上,然後捉住鳳蓮雙手牽引佢觸碰塊木牌。

鳳蓮摸到塊木牌,好奇之下忍唔住張開眼睇下成昌送咗啲咩畀自己,低頭一睇原來係一塊雕刻得栩栩如生嘅木牌,上面嘅圖像仲象徵住自己嘅名,不禁因驚喜及感動而投入成昌的懷抱緊緊抱擁。

呢個時候,長堤邊響起咗疍家女叫賣艇仔粥嘅吆喝聲,成昌同鳳蓮循聲望向江邊,見到有條小艇正慢慢駛近,成昌對鳳蓮講:「我諗妳都肚餓0架啦呵?不如買碗艇仔粥過妳做宵夜呢?」

「咁你呢?」鳳蓮好奇咁問。

「我?我唔餓呀。」成昌回答話。但話雖如此,佢個肚打鼓咁聲出賣咗佢,鳳蓮見此忍唔住偷笑,成昌尷尬到面都紅埋。

兩個人喺疍家女處買咗兩碗艇仔粥,坐喺長堤邊望住滿天星辰你一啖我一啖咁喂起對方食粥。



【貳】

「昌哥!昌哥!」嘭嘭嘭嘅拍門聲令瞓緊晏晝覺嘅成昌緊緊忙忙走去開門睇下係邊個搵佢,一睇,原來係鳳蓮。

「咩嘢事呀蓮妹?」

「昌哥,我,我,我有咗呀!」

「咩話?妳講真嘅?」成昌聽到之後好激動,即時踎低手扶鳳蓮條腰將隻耳貼喺鳳蓮個肚度想感受下蘇蝦嘅郁動。

鳳蓮即時摸摸成昌個頭嗔笑道:「哎呀,傻人,邊有咁快識郁呀我哋個細路。」

然而過咗輪鳳蓮摸住繼續喺度聽肚裏面個蘇蝦仔郁動嘅成昌嘅頭自言自語咁喺度講:「個肚越嚟越大,呃唔到幾耐0架喎,到時點算呀?」

成昌聽到鳳蓮所講嘅嘢,企返起身,以堅毅嘅眼神望住鳳蓮話:「唔使擔心,我一定會照顧妳哋兩仔乸嘅!」



【叁】

可惜,已經係喺兩個月之前嘅事啦。

民國廿七年國慶節過咗冇耐,廣州就已經淪陷咗。而此前嗰個零兩個月,啲達官貴人已經收到風,紛紛離開省城。鳳蓮係喺半夜被人嗌醒隨大少奶一家漏夜搬走嘅,所以連同成昌哥告別嘅機會都冇。

日軍入城之後進駐省城,皇軍姦淫擄掠無所不作。成昌匿埋咗個零月後被日本兵捉住咗,拉咗去做勞工。

有一日,佢被派咗去萬人坑度幫手填土,填到半,運咗車新屍過嚟,全部係衣不蔽體嘅女屍。喺將車女屍倒入坑內時,成昌發現女屍堆最上面嗰具女屍背上有一塊熟悉嘅木牌,佢馬上衝上去將嗰具女屍翻轉過嚟.。

果然係鳳蓮!

然而下體赤裸嘅鳳蓮仲要俾人開膛破肚取咗個未足月嘅佢哋兩個嘅蘇蝦走!

成昌當堂成個人崩潰,攬住鳳蓮條屍仰天長嘯。悲痛、憤怒此刻填滿佢心口。

然而兇殘嘅日本兵見到成昌唔守規矩發癲咁撲埋條屍度,即刻一槍打埋去,打中成昌膊頭。

受傷嘅成昌原本踎喺坑邊,因失平衡而跌入坑裏面昏迷不醒,其他勞工則被強迫繼續將其他屍體倒入去坑度填滿佢。



【肆】

成昌半夜痛醒咗,笮喺一堆屍體下嘅佢懷著家仇國恨一邊忍住痛一邊竭力爬出萬人坑。勝在冚喺佢之上嘅屍體唔算多,成昌最終爬出萬人坑,并成功逃離,尋找地方匿藏。

成昌實在好彩,俾佢遇見東江縱隊嘅成員並被帶走救活。康復後嘅成昌順理成章咁成為咗縱隊嘅其中一員。



【伍】

抗戰終於結束咗啦,但冇諗到都未安定落嚟,咁快又打起內戰,成昌遂縱隊編入咗解放軍,但參加抗日嘅經歷卻成為政治運動中被打倒嘅原因。不過由於韓戰嘅突然爆發,軍隊唔夠人用,成昌被送往朝鮮前線做馬前卒。

犧牲咗三廿萬人,僅僅為保住姓金嘅政權。不過成昌都算命大,竟然有命喺戰場上返嚟。但喺嗰個年代嘅嗰個地方,活著比死去更痛苦,因為無論係為國家而戰抑或為政權而戰,成昌曾經嘅經歷已經成為佢嘅一個不可摘掉嘅標籤,令佢喺五、六十年代不得不背負住黑五類嘅帽子做人。



【陸】

撐得過抗日,撐得過韓戰,甚至大躍進後靠食樹根都忍住冇食人肉嘅成昌最後卻敵不過一班戴紅袖章、揸毛語錄嘅紅衛兵。

武鬥時期,成昌最後一日嘅經歷見錄如下:

「叛徒楊成昌勾結階級敵人罪名成立,判處槍斃,即時執行。」

靜默無言嘅成昌心中暗唸:「鳳蓮、蝦仔,我哋好快可以團聚啦……」

一聲槍響,跪向山頭刑場嘅成昌望住夕陽落山,緩緩地向前仆低。

帶著混亂的邏輯淺論學習邏輯學的意義


嗯,是這樣的,昨天是大學以來第一節邏輯學課呢,然後我的宿友一臉不屑地說:「邏輯還用學嗎?不學就沒有邏輯I嗎?」曾經我也是很輕視邏輯的作用的,因為數學太爛的原因,曾經認為那些說什麽「學習數學有助於提高邏輯」的簡直是屁話(老實說,到現在數學還是很爛,依然不明白兩者間是否真有促進關係……囧)。不過隨著知識的增加,尤其是圍觀微博上每天發生的各種爭論,對邏輯的作用的體會越來越深了。因為邏輯不夠縝密,所以現在想問題往往會想得一團糟,面對爭論雙方似是而非的論點更是令人混亂,所以深知學好邏輯學的重要性,而這篇文章也是寫來辯辯我那位宿友的(雖然他不太可能會看到啦,完全是自言自語……囧)

是的,我們每個人自懂事起便因教育與外界環境的影響擁有自己的邏輯,邏輯的確可以不學邏輯學也存在,但這種天然的邏輯不一定是正確的,而學習邏輯學的意義正在與將我們的邏輯整理得正確、系統、縝密,以使我們能夠以正確的邏輯推論出正確的結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像基督徒解經,「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聖經原意是判斷,此博文中作評判義)。」(馬太福音7:1),按照邏輯推理我們是否被人論斷取決於我們是否論斷人,這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即p則q。但從中文字面看,「免得」一詞有著不確定的意味,根據生活經驗,我們不論斷別人,別人也有可能論斷我們。這時,論斷的取決條件就取決於別人對你的態度(Depends on the Attitude ),而不是取決於你的行為(Depends on the Behavior ) ,是充分不必要條件,即p非q。而我們看回聖經原文"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如果直譯的話是「不論斷人,你們不會被論斷」,與上依邏輯推理解釋是一樣的,也是充分必要條件語句。這對於普通人來說解錯經可能沒什麼事,但對於基督徒來說問題就大了!根據提摩太後書3:16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神的話語都清清楚楚地通過眾先知的筆記錄在聖經上了。然而文字在傳播的過程中是會出現失真的(Mistakens ),容易因語言文字在不同語境中意思的不同而導致誤解了意思,基督徒若理解錯神的話語,便會走向異端,白白地失卻了救恩了。而爲了準確地理解神的話語的真意,最好的方法是讀原文(最初的聖經是用希臘文記載的),但因為不是每個人懂得希臘文,所以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讀舊一點的版本(如聖經中文版多從英文版譯來,有一定英文基礎的可以讀英文版的,從兩個版本中作對比),這時,邏輯的作用就出來了,我們可以通過邏輯歸納總結出經文的意思,儘量避免因解錯經而走進異端(畢竟沒有專業的神學訓練,初信及平信徒始終還是有可能會解錯經的)。

學習邏輯學,將自己混亂的邏輯整理得系統,以便於我們能在學術研究抑或在日常生活當中以縝密的邏輯推理思考問題,從而避免因陷於謬誤的泥淖中耗費光陰,怎能說不需要學習邏輯學呢?

研究歷史的意義


一開始想以《歷史的意義》做題目的,但想想這主題為免太宏大了,於是改作《學習歷史的意義》,不過覺得學習得的應該是比較應用性的知識,而歷史僅僅是與時間同在的一樣事物,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本身(What),而具體有關它的一切(How),是另一回事,所以腦中立即彈出"Study"這個詞,同時聯想到它的另一個意思是「研究」,與前標題一作交換,方覺適當。

歷史是隨著時間的進程在這世界曾經發生的事件的總和,研究它就像生物學家研究一個物種以確定其習性,化學家研究一種物質以確定其性質……從各種歷史事件中得出經驗、教訓,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如今就讀文科學校的我曾是一名理科生,但老實說我其實比較適合讀文科。不過我這人也很怪,最近看一本叫《通才育成手冊》(自譯,原名《Think Like Da Vinci》)的書,裏面說到有關大腦半球思維類型,通常左腦思維是偏於理科,右腦思維是偏於文科的,但我貌似同時含有兩種思維的特點,我的想像力與創作力還是不錯的,常常天馬行空但邏輯非常不嚴密(看,寫到現在貌似文章都快離題了……囧),然而我又不像一些藝術特質的人那樣喜歡淩亂,我還是喜歡計劃,喜歡將東西整理得整整齊齊的。不過我想我應該天生是個右腦思維的人,因為我對數字甚麼的真不太敏感,也許是具左腦思維特質的媽媽把我培養得有了些許左腦特質的習慣(所以到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定位很模糊,迷失中……)。

說了一大堆廢話,幹什麼呢?嗯,其實是爲了說明我為甚麼會捨易擇難跑去讀理科的。很簡單,我討厭政治。哦,不對,是討厭思想政治。自從F4時從網路上知道了一些被某集團掩蓋的歷史真相後,我對一切官方的說法都具有抗性,特定的犬儒,認為教科書上宣傳的都是愚弄人并企圖奴役人的思想,而思想政治課還得讓人去背那些自己不信服的東西,相比之下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不用說,理所當然地投奔理科班去了……(當然,兩年的學習中雖然免受那些愚民的洗腦教育荼毒,并訓練了追求邏輯縝密,講證據,推理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但一些武斷的觀念還是被強制地滲透進來灌輸給我們的,例如要求承認轉基因技術、生物進化論是正確的等等)

好了,進了理科班又和研究歷史有什麽關係?

是這樣的。雖然讀理科,但我的理科成績其實是爛透了,進理科班只是逃避某種自己不認可的思想灌輸而已,我向來對歷史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即便在理科班(甚至現在大學)我都有保持輔修歷史的(閱讀有關歷史的書籍),因為對歷史事件比較熟悉,中學時記憶力還好啦,所以臨近水平測(理科班F5考文科綜合)那段時間我還一度是班裡的風雲人物呢……(沒辦法,理科班有多少個人會對歷史感興趣的,為考試但又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等概念一頭霧水,所以大部份都來請教我,將我解答他們的問題的答案都記記記記記記入腦,不求甚解呀囧)。

而中學那些年嘛,總會遇上喜歡的女孩的(可惜人家不喜歡我……),而恰恰在水平測前的某一日,突然聽見自己喜歡的女孩在抱怨歷史,認為歷史學得再好也沒有用。那時真的覺得是傷心欲絕,心都碎了,因為對歷史很有興趣,故聽到自己喜歡的人這樣批評在自己心目中地位頗高的東西時不知怎地覺得好像連帶批評了我似的,有種崩潰的感覺(雖然隔這麼多年還記著這事好像很小氣的樣子,但我其實也理解她當時為甚麼要這樣講啦,純粹是因為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死記硬背是很痛苦的……囧)。而也因為這件事,令我常常思考研究歷史真的無用嗎?研究歷史到底有什麽意義?甚至促使我現在寫出這篇文章。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研究歷史絕對不是無用的!

研究歷史的意義,在開頭已說得很清楚:「從各種歷史事件中得出經驗、教訓,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研究歷史會發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很多歷史事件雖則發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但其實其本質毫無分別。然而為甚麼一樣的事會重複地發生?因為我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歷史。我們不知道某些事是錯的,所以我們不懂得停止繼續做那些錯的事,以至於陷入了惡性的循環,并令我們因此不停地遭受其所帶來的禍害。有意的遺忘歷史,更多地是由於人為的操控所致,仍有機會找出事件的真相。然而無意的遺忘歷史,是出於我們對歷史本身不敬畏,我們忽視了其作用,就像墨西哥一諺語:「我們走得太快,以致靈魂跟不上了」。漫無目的的闖蕩,眼睛只朝著前方,卻不懂得看看回頭看看沿路的蒺藜、荊棘將我們的雙腳傷得體無完膚……


補語:80後對毛時期的慘絕人寰的歷史大概還有些微印象,但畢竟不是親身經歷,并不能切身感受那痛苦,然而他們終歸大多經歷過那場運動, 那血的歷史仍烙印在他們腦海當中,至少不會遺忘歷史。然而值得擔心的是大陸九十後、零零後這兩代人。被教育信奉被篡改的歷史固然可怕,然而更可怕是一種歷史的虛無感。美麗新世界中曾經的嚴肅已被結構,青少年們對於物質享受的興趣比起研究「歷史」更甚,而這極易導致因無前車之鑒而造成的重複犯錯。我們是幸運的,一個耳光偶然拯救了我們,然而這種偶然性不是每每存在的……

變色龍



【三幕短劇】

(此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出場人物:物理老師/阿文,同學們

場景:課室

物理老師(早上第三節課一上課,怒髮衝冠地進課室走上講臺後將書和作業卷「砰」的一聲摔在教學壇上):你們這群垃圾,這麼簡單的題目那麼多人做錯,是不是要故意氣死我?把你們的狗屎垃圾拿回去,抄題重做一次,中午放學前放在我桌面上,再發現一個錯的你以後別來上上課了!(說罷手指課代表示意上來拿走卷子,自己則走到課室外吃煙)

同學們:(心裡在抱怨,但嚇得不敢說出來,只好碎碎唸地罵物理老師,同時由於擔心放學前做不完,露出擔憂的神色)




出場人物:物理老師,同事

場景:辦公室

(高考結束後第二天)

同事(好奇地):怎麼樣,你的學生考成怎樣了?

物理老師(生氣地):哼,不要提了,都是一群豬,試題出得那麼簡單都說很多不懂,看來今年的平均分又要被他們拉低了,職稱評定也被他們弄砸了!(說罷從上衣口袋中拿出一盒香煙抽出一支直接在辦公室裏抽起來)




出場人物:物理老師,同事

場景:辦公室

(高考成績出來後)

同事(欣喜地):喂,阿文,你那班的學生在級裏平均分最好誒!聽說有兩個還是物理狀元呢!

物理老師/阿文(喜出望外地):我就說嘛,那群混蛋腦瓜子是不錯的,就是有點懶。若不是我在考試前逼著他們做題,他們也考不出這麼好的成績呢!(說罷心中竊喜:職稱評定有戲了!)


駡街


【獨幕劇】

(此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出場人物:母,張嬸,張嬸媳婦,妹,張嬸大孫子,張嬸小孫子,村民

場景:街道



(家門口街中心堆放著一堆垃圾,不知道是何時何人放在這的)


母:(走去拿起垃圾扔到對面人家門前)

張嬸:(臉露不悅,把垃圾扔回街中心)

母:(黑著臉把垃圾提起,想再扔到對面人家門前)

張嬸(忍不住):喂,有沒有搞錯,怎麼扔到人家門前來了?

母(憤怒):誰叫妳扔到我家門前了?

張嬸(憤怒):甚麼妳家門前,明明就在街中心。再說也不是我扔的!

母(鄙視地):不是妳扔的?明明在這裡(手指街中心)妳還說不是妳扔的?

張嬸(氣憤):在這裡就是我扔的?

母(提高聲量):靠著妳家門前的還說不是妳扔的?

張嬸(怒氣衝衝地):妳哪隻眼睛看到我扔的?不能妳隔壁樓那些人扔的嗎?

母(輕蔑地):怎麼可能,我租給他們時已經清清楚楚跟他們說不許把垃圾扔在街中了!

張嬸(輕蔑地):妳這麼知道他們就不會?

母(提高聲量):反正我沒有看到他們扔,而且這垃圾正正在這裡(手指張嬸門前街中心),還說不是妳扔的?

張嬸(同樣提高聲量):妳不要含血噴人,沒有證據不要亂說!

母(尖聲輕蔑地):對你們這些人還要講多少證據?!

張嬸(委屈):妳這是在欺負我們外地人!

張嬸媳婦(在旁圍觀了一段時間後幫腔):對!你們就是欺負我們外地人,就是看不起我們!

張嬸大孫子、小孫子:(嚇哭)

村民:(被吵鬧聲吸引趕來看熱鬧)

母(歇斯底裡):誰欺負你們了?明明就是妳把這垃圾扔在人家門口,還不認!(說著要衝向張嬸,被妹拉著)

張嬸(幽怨地):怎麼了,說不過人家還要動手嗎?

母:(試圖掙脫妹的制止)

妹(急促地):媽,不要跟他們吵了,(手指看熱鬧的外來工們)看看他們這麼多人,我們來硬的吃虧呀!不過那些外地人也壞,以為人多就對那樣子,在這裡反客為主,我們村都快變成他們的了!(說著拉著母回房子)

母:(不忿地走到街中心,把垃圾向張嬸家方向踢了踢,然後生著氣走回家中)

張嬸:(面露驕色,但看見垃圾被踢到自己家門前又很不爽,於是上前把垃圾踢回街中心,然後陪著媳婦孫子一起回屋裡去了)

村民:(看著這場爭吵告一段落紛紛散去)

這不叫詩,叫斷句


2012-10-15 17:52
我們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
我用梯子爬到了牆外,
而妳,還留在牆內。

我們什麼時候會相見?
不知道。

也許十年;
也許一年;
也許明天。

但也有可能永遠不見面……

誰知道呢?

我是雞蛋。
你呢?

反正這圍牆已滿佈裂痕,
我深信終有一天它會塌下。

只是在墻倒下以後,
請不要試圖尋覓我在牆外留下的,
曾經的蹤跡。

我不想讓妳知道,
我是有多麼的想念妳。

斷枝


2012-06-23 21:48
夏季是芒果成熟的季節。

作為一種常見的城市綠化植物,芒果樹被廣泛地種植在城市道路的兩旁,雖然每天呼吸著馬路上來往車輛排放的尾氣,卻依舊綻放出金燦燦如同稻穗一般的花籽。

但人們從不留意那金黃色的花是何等美麗,因為那不是黃金,他們只著眼那能滿足其食慾的果實,然而卻絲毫不知因吸收車輛排放的含毒的尾氣而導致果實鉛含量超標。

即便他們知道,他們也不會停止摘取果實的欲望,一如當年袁世凱未能被阻止稱帝一樣,誰叫大家都是中國人呢?

所以他們瘋狂地行動起來了。

結果可想而知,不少芒果樹的樹枝因被人以帶鐵鉤的竹竿摘芒果而由於用力過度扯斷了。斷枝七零八落地散落在地上,但他們摘取到的是什麽呢?只不過一個個還未成熟、表面青澀的果實,好比無量青少年的青春被現實無情地抹殺。貪婪的人們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傷害他人,然而所得到的對自身百害而無一利,但他們依然繼續如此,從不反思這害人害己的做法所帶來的危害,或許亦是我們民族五千多年來習慣於互害籠裏鬥的原因。

多少花蕊未曾盛開便以凋零?多少碩果未曾成熟便以碾塵?

斷枝兮,斷肢兮,手足何日復接兮?!

打不死的小強


2012-06-17 19:56
昨夜通宵看歐洲杯,而夜深時分也是小強(蟑螂)出來活動的時間。果然,在看著球賽時不知從哪裡鑽出來一隻小強。鑒於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比賽,而更重要的是我害怕蟑螂,所以我大度地沒有理會它、把它打死。但沒想到過了一陣子它竟然冒膽走到我面前,出於恐懼,我亂腳將它踩死了,但此刻更恐怖的事發生了,不知是其生命力頑強抑或是生物學上所說的神經反射,蟑螂的死屍居然還在蠕動,甚至移動了一段距離,就像屍變一樣。

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本能地從躲開了那「屍體」,然而之後我想到的不只是蟑螂。

蟑螂這種生物以生命力頑強聞名,而它的歷史甚至比人類還要久遠,按照進化論,蟑螂也可勉強算作人類的始祖。而人類作為它的「後代」,在形體上的對比是其相對的強者,然而在我將這 弱者 踩死時,我卻被這「弱者」頑強的生命力震撼了,反倒對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小小一隻蟑螂,在面對強者的迫害時仍能如此頑強地堅持自己的生命,在掙扎著在地上爬動,跟日本一些熱血青春動漫的主人公們在戰鬥中被打倒後在爬起來沒什麽分別。然而在現實中呢?現實中一些手握權力的所謂「強者」在迫害弱者,目睹弱者雖則在力量不均衡的前提下依然奮力抗爭時會否產生敬畏的感覺呢?城管、拆遷隊在對付小販、釘子戶時可有被弱者的誓死抗爭而觸動呢?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對待異端的態度。我們長久被灌輸一種認識,認為蟑螂身上攜帶著病菌且生活在骯髒的環境中,故我們不但不能接納蟑螂接近人類,甚至要將其趕盡殺絕。儘管生物學證明了蟑螂對人類的危害,然而我們有沒有反思過其本身有沒有還有主動危害人類的心思呢?也許它們自己也不知自己身上攜帶著危害人類的病菌,然而由於人類與蟑螂間言語不通,卻不試圖溝通便逕自殺滅蟑螂們,反而危害了蟑螂這一物種。同樣,我們對異端們缺乏了解,然而又不與之溝通,便逕自視自己為偉光正將之清除,豈不是另一種危害?

只願異端們如小強一樣生命力頑強……

一件小事與引發的關於極權主義的聯想


2012-06-08 18:36
今天在學院的樹洞裏留意到一件事讓我挺氣憤的,雖則這並不關我的事,但從中看出的一些現象使我聯想到最近剛看完的《哈維爾文集》裏哈維爾對於後極權主義的一些分析。
事情其實真的很普通,就一同學校園卡裏的錢被人未經同意地使用了,情節嚴重性大致與盜用銀行帳戶財產相當。然而不普通的是在被盜用錢財的同學大度「懇求」該盜用錢財的同學出面歸還校園卡及被使用的錢財爾後不追究其責任的時候,竟有人跳出來指被盜用錢財的同學的要求無理取鬧,認為歸還卡及款項是出於盜用者的修養,且盜用拾獲的校園卡的錢財僅是道德問題。
我對該人的觀點感到詫異,不僅缺乏法律常識,且不以無知為恥,反以為榮,滿口歪理在反駁。然而驚詫之餘更多的是怒憤,不是針對個人(對她更多是感到可憐),而是其表現中隱含的後極權主義流毒。
後極權主義消解一切法治及秩序,以叢林競爭替代之,人們生活問題得不到公正的司法的解決同時又備受他人不守秩序帶來的危害,遂將一切都歸咎於道德,同時又以他人的道德缺失作為自己的道德缺失的藉口,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到低谷。
這不能不使我想到哈維爾對他那生活在後極權主義下受難而又咎由自取的同胞們的準確的描述:在後極權主義的社會中生活的人一方面在抱怨後集權主義帶給他們的諸多不便、危害,一方面卻不自知對為維持後集權主義體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表現在於對不合理事物的刻意合理化,簡而言之,逆來順受。既想專制機器散架,然而卻不知自己已經成為了其中的一顆螺絲釘,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而改變此狀況的惟一方法在於生活在真實中(Live In Truth),一切奉內心意願而行,不顧忌被設定的種種規則框架,并藉此戰勝恐懼與謊言(從而走出愚昧狀態)。對後集權主義最大的瓦解便是對統治者強制而自己不樂意做的事說不,當人人能自主自己的一切,便再不存在奴役與被奴役的狀態,後集權主義自然也就無形中煙消雲散。



這周因為功課需要而做了一點關於養老問題的調查,也到過附近的老人院探訪了下老人,了解他們的生活。適逢最近看了兩齣與老人有關的電影——《桃姐》、《飛越老人院》,決定將從中得到的一些感想記錄下來。

不過直接談及老人問題估計有點困難,所以我決定用上面提及的兩齣電影作素材,但《桃姐》的主題不全是老人,還有關於僕人問題的探討,所以我將更多地談及《飛越老人院》。


張楊導演的作品《飛越老人院》明顯是一部超現實的非中國特色的電影,且看影片中那美國西部式的壯麗而自由的高速公路風景及老人院老人們為完成他們的朋友老周的心願而參加的比賽——《超級變變變》 ,一個以創新性模仿知名的日本節目,在中國這個想像力缺乏的國家中會有維持舉辦的可能嗎?

即便如有些影評認為此片偏離中國現實,然而此片表達的主題——對老人問題的思考,卻是全世界都在探討的。


有關老人的問題有很多,譬如老人的價值定位、老人自己的想法與他們的後輩對他們的想法的衝突等等。老人們被習慣性地被定義為守舊保守的代表,然而我們的一些年輕人的思想難道就不老朽嗎?這其實又是一種標籤分類的惰性導致的偏視,我們可以以老人和年輕人來分類人群,同樣也可以以開明和保守分類人群,各種分類必有交集存在,也就是說,老人不一定保守,當中也有開明的人存在,他們不一定守舊但卻會有人願意嘗試新事物。我們看問題不能夠以偏概全,自私地以為老人們就像粵語所說的那樣「阻住地球轉」(意即礙事)。

我們有多少人有真正地了解過老人呢?我們很多人自恃自己的青春活力便排斥老人們,認為他們有一股老人味,沒有興趣了解老人們的想法、內心,我們甚至往往忙於與同齡人隔著屏幕交流而連父母都忽視了,何況老人們呢?

所以首先,了解下老人們的生活罷。

老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但就大陸來說,鑒於年少時經歷的種種事變、運動,他們的學習機會往往被限制,很多老人的文化水平並不高,讀書看報對他們來說已有一定難度。而因年老導致的身體機能退化,譬如耳背老花等等又致使他們對電視、音樂等等無法欣賞。最慘的是,一旦疾病纏身,他們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失卻,行動力被受制時,他們的存在感自然慢慢幻滅,這也許是很多老人在談及老年話題時表現出如同桃姐被談及其僕人身份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耐煩吧?很多老人並不認為自己老,不願被別人照顧,也許只是因為不想成為其他人眼中的負累。


老人們面對的問題也許只有兩個:死亡、忽視。


壽命對於老人來說可謂是像錢鍾書所寫的小說《圍城》一樣,在外人看來他們的長壽備受欣羡,然而對老人們來說這也意味著空虛的生活與疾病纏身二者交雜的折磨。一些老人實在無法忍受其無意義的存在的繼續,遂渴求死亡來臨。當然另有怯懦的人直至死亡真正來臨也依舊是恐懼。但這和一些因情感問題而輕生的年輕人對比起來不是很諷刺嗎?老人們渴求的是年輕人們的青春,失意的年輕人們渴求的倒是老人們面對的生命的終結。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忽視。

老人們存在在世上,然而沒有人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卻給他們隨意貼上名為「保守」的標籤。視而不見,往往是最大的傷害。


《飛越老人院》的老人們正是不甘於受到院長與子女們的小看和忽視才選擇偷走出院參加比賽的。當然除了比賽之外更重要的是證明老人這一身份的價值以及在有生之年實現未遂的願望以免抱憾而終。這也是此片被譽為老人題材的青春勵志片的原因,除了具體的老葛、老周與家人和解這一令人感動、贊人熱淚的願望外,參加比賽幫助老周的那些老人們豈不是實現著同一個願望——證明老人們的存在價值。

所以我對片中一個片段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滿載老人的汽車行駛在北京通往天津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北方草原上一群駿馬在自由奔跑的鏡頭。我對這鏡頭的解讀是導演想藉此表達老人們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心。鑒此,聯想到幾天前在東西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英國老年背包客》,誰說老人就不能有夢想呢?然而我們最有能力完成自己夢想的年輕人為甚麼又要因小小挫折而輕易放棄、絕望不再追求夢想呢?


以上便是文章題目——老的一點思考。

只求「識」,不求「知」


昨晚把中學畢業前拍攝的一些母校實景影片看了一遍,不知怎麼的竟然懷念其學校來。然而對這所學校的感情終究是複雜的。雖則來到這所學校,認識到那群同學、朋友也是一種緣分,然而我又不喜歡甚至是厭惡其高壓的教學方法。雖然說在當今高考制度下每所學校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高壓填鴨式教育,然而畢竟槍口還是可以抬高點的,它為何就要主動向學生開槍呢?!

人年紀愈長愈會懷念過去,即便過去存在諸多的不愉快,但人懷念的實際上也許只是曾經的青春而已。所以我也能理解那些畢業了快一年還那麼懷念中學卻未調整好自己的角色融入就讀大學的同學們。

把那堆實景影片看完之後,播放器不經意地播放了在高考前最後幾天的一個晚上的錄影,也是令我們母校聞名的一夜。

很清楚記得那天是六月二日,本來安靜的晚修在放學鈴聲響起的那一刻喧鬧了起來,全校學生都湧到樓層廊道去歡呼呐喊,原來是備戰水平測的師弟師妹與備戰高考的我們在兩樓對望的情況下互相大聲祝福和鼓勵,加油聲此起彼絕地在各地發出。當晚錄影的影片被發上網而且通過自媒體的傳播竟然引起了遠在對岸的姊妹范瑋琪的注意,通過轉發支持一下子將有關微博推至三萬多條轉發。

然而事情遠未結束。在住宿生回到宿舍後,熄燈的哨聲一過,高二的師妹走出陽臺,我們這群師兄也走出了廊道,在黑暗中舉起手中電筒、檯燈、手機的亮光彼此繼續呐喊打氣。
但情緒到了一定地步總會失控的。這不,當即有人將高考後即將報廢的練習卷、試卷甚至教科書都拿出來,從高樓層一拋而下,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都化作紙片翩翩散落,大家都在為此高聲喝彩,此刻大家都被這興奮的情緒感染了,遂把畢業後離開校園所不帶走的東西都拿出來從高樓拋下,發洩對這麼多年的高壓填鴨式教育下的壓力的憤怒。
是夜,壓力釋放的狂歡。

不過這事快過去一年了,如今再看回這事,不再受情緒感染的腦袋理性地看看這事,卻是無盡的悲哀。

且看這般做的意義何在?我們以為結束了中學的學習便是解放,所以把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盡其丟棄,并以此發洩內心對教育的不滿和憤怒。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認為這三年的度過是毫無意義的呢?那我們何苦到學校自作自受呢?人生的意義又在於什麽呢?再者,如此的做法該製作多少垃圾,佔用多少的土地資源?對於大自然,我們只懂任意索取而不知珍惜地使用其提供給我們的資源。同時,我們也不懂得相對於我們的那些失學人群的傷悲,卻如此輕易地放棄學習、蔑視學習。

最後,是我們對知識(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看法:中國教育的怪象,學生在長期高壓填鴨式教育下解脫出來進了大學便自然而然順其一直所聽的觀點以為大學是輕鬆得幾乎不用學習的地方,於是乎揮霍四年時間玩耍,對追求學問(Scholarship)毫無興趣。然而多少人問過自己,這值得(worth)嗎?!

讀大學的目的,並不在於浪費四年時間耗費數萬錢財買一張文憑,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一種系統的研究專業學問的方法,以此求無限之智慧,掌握與專業相關的技能。然而太多人受荼毒於在中小學習慣養成的觀念,將目的誤以為是單求知識,更準確來說是只求技能(Skill)的掌握,絲毫沒有意識到與此同時自己的角色已由大學生轉變為「高級職業技術培訓人員」(Pro Skillful Worker),而非學者(Scholar),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Accumulate),而不是智慧的運用(Use),簡單地來說,是只求「識」,不求「知」(通『智』),這是何等的悲哀。

論教育(下)


2012-01-19 14:57
上一篇文章已剖析過當今教育之弊端,又月前所見之一校園慘劇,雜緒滿懷,遂決定將拖延近三個多月的文章寫下。也是本博客最後一篇時政類文章。

本文著眼於如何履新當今之教育,不僅是學校之教育,亦是家庭之教育。當今之家長過度寄望於學校教育,卻罔顧自身對兒女之家庭教育之責任,不知正因此舉而致孩童受害於如今高壓的以分數為高的應試教育之中。甚至遇有因壓力過大而自殺之事,家長單單抱怨學校固然偏頗。若平時重視家庭教育,不在學校高壓教育下另施壓力而反體諒作為學生之壓力,為之疏導,則悲劇可免。
履新當今教育,吾思有四舉:愛、美、德、智。

愛的教育:
當今國人受五十年代之七十年代中之歷次運動、浩劫所殘,愛人之心甚微,為愛己而願損他人,自私自利之惡名遠播。故當力促愛的教育,教人知何為愛及愛人,不獨愛親友,乃愛世上所有。高壓教育下學生以求得分數,受升學壓力不惜視同窗為競爭對手,本促自強乃好意,惜過矣,甚至失卻互助。外邦日本,學習壓力等大,然而不忘團隊精神之培養,故其國民之凝聚力甚強,藉互助以促國家之發展,雖國仇家恨不可忘,但此貴格實值吾等國人效之!國人之於個體,勤勞、聰明勝乎異邦者數人,然何以十三萬萬人之合力反不勝區區一島國?缺乏團結,缺乏以愛連結眾人!故竟有見悲劇而因置身事外而嗤笑受害者,悲乎!

美的教育:
美是一種學問,需要學習,然而其抽象使之不可言傳只可意會。國內唯高等學院有美學一科設,使大部國人一生無幸得教。故美的教育更多須自燻陶,教人於幼時多觀具美感之物,多讀美文以培養其鑒賞美的能力。這一方面歐美國家做得很好,很多幾個世紀前的充滿建築美感的古建築不至於土地利益而被強拆,使其國民有幸得受之或宏偉或柔和之美感燻陶,從小知何為美醜而使之日後追求美好廢棄醜惡而立基,令人類數千年來之審美得以傳承。可惜國人不幸生於如今此美醜不分之世代,受一幫惡徒價值觀之灌輸,竟顛倒美醜,以醜惡之拜金主義為美,落力追求金錢糞土,痛心兮!

德的教育:
國人缺德,此言雖惡,卻是舉世皆見之事實!國人之自私自利心態致其無公共道德之意識,一切為服務個人利益為先。故塗鴉景觀、隨地吐痰、周圍便溺之陋習不勝枚舉,亦是近來陸港兩地就地鐵餵食事件爭論之原因!六十二年之統治,國人之道德標準早遭毀滅,上不承古訓,下不達世念,如野人般存活世上,失中華禮儀之邦之名!慘烈矣!

智的教育:
此標題看似與國情不合?當今教育所求豈非知識乎?豈非求智?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有錯乎?是求智,然而有所局限。所謂智,不過是認為有需要之智,只求知道罷了。一些有助升學的知識教人死記硬背,一旦到達最高目標取得文憑,便視所得之知識如草芥,棄之不惜。而非有利於升學之知識則因其價值不足而被凋罔。教育之本旨,在乎教人求智而非獨得智,重要的是求知識求智慧之慾望而非知識智慧本身。國人之知識、智慧不足乎?非也?然何來諸多毒物如結石奶、地溝油?恨哉!

以求後代得避當今教育之荼毒,唯行四舉,而家庭較學校之實行固易且重要,當記:
教人知愛、熏人以美、培人得德、促人慕智

為望國人能一洗劣質教育造就之劣勢,脫離被奴役之狀態,奮力團結以促吾堂堂五千年古邦以立世界文化之林,得有自決命運之力!

談教育(上)

2011-06-22 15:46
按語:高考後拖了兩個才決定下筆的文章,以十二年接受中國大陸式教育的經驗嘗試談談對教育制度的小小或顯膚淺的看法。之所以用「談」字而不用「論」字皆因自覺年少資鄙,不敢妄言而欲營造一種不太嚴肅的僅供交流的氛圍。(本文針對的是教育制度而非某所學校,請勿自行對號入座,謝謝。)

教育,關係國運昌衰。無論是積貧弱的國家抑或傲鵬飛的國家,皆需要成熟的教育制度保證培育有用之人才以活生計甚而參與國家建設之工作,前者通過教育可改善勞動力結構從而實現經濟改革積累國家進步之資本以供社會發展需要,後者可通過教育在原有資本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乃至創新、提升。然而教育之首責在於開啟人智而非愚弄無邪稚童甚至借教育之名行奸賈之實!我相信國人是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的,六十後、七十後是切身感受教育之重要,因為他們經歷過十年文革浩劫,那社會動盪、暴亂四起、教育停滯的年代(即便抗日時期中國教育仍未試過停辦,例如西南聯校),他們是不受完整教育的一代,他們深知不受教育的後果是貧困乃至死亡!當然同時他們也把教育當成了如科舉般的出人頭地的敲門磚了,深信鯉魚躍龍門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舊話,故而甚關注其子女之教育問題,延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或許恰恰因為而今執掌政局的大部份是那個年代的人,故教育制度及當中蘊含之理念灌輸有所失當。
以下是鄙人觀察教育制度12年的小小見解,認為的教育制度的弊端:

1.理想之缺失
從來家長、教師、學校等灌輸給我們一種觀念——「惟分數是道」。在這前提下你擁有任何目標、理想假若不能滿足分數之要求都是虛妄、幼稚而可笑的。當然在你小時候你會有機會寫一篇命題作文——「我的理想」,但當你長大後你會發覺你或許依舊記得自己的理想是什麽,但你的目標已被強迫單一化為追求分數了,也知道自己再無力、無時間追及幼時理想。他們只不斷重複一句話——「只有考得好分數才能上到好大學」,然而上到大學後我們是否就能實現我們的理想呢?很可惜,這時候即便他們不阻止你追隨你的夢想,你也會被生活的慘烈折磨得眼睜睜看著理想越走越遠。從小時候開始你就被迫將時間當做商品一樣賣給各式各樣的補習班,目的只爲提高分數,然後再高壓的作業強度下你連休息的時間也只限定在六小時內甚至更少。當你厭惡乃至敢於反抗之時,得到的不過斥責甚至記過、開除學籍的恐嚇,逼迫你屈服。你最寶貴的青春年月,被他們用謊言和恐懼消磨。你會發覺你失去了戀愛、組樂隊、探索世界等等的機會……當然像那著名的話所說上帝把你的門關了總會留給你一扇窗。在你上大學前你的父母堅決反對你戀愛,但當你上大學後你的父母卻四周托關係為你找對象,希望天上掉下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對象給你。當然這句話是韓少說的。只是你想想,是你順利上了大學還是大學順利上了你,又或者是讓你上大學的人上了你?反正你早晚會發現你的棱角已經被這教育制度磨得不再鋒利,沒有了理想卻把維持生計作為理想的你最終成了社會上又一個平庸的人。

2.利己性
這是緊扣上一個觀點的觀點。教育制度灌輸的利己性是一種本應應用於生物競爭中的一種觀念,一種避免在激烈的弱肉強食中置於死地的心理,達爾文學說社會應用(文革中人人相互批鬥)的衍生物(因失去互信的心理缺陷)。人之所以為人,最高等的生物,在於他有複雜的、高深的情感,或者說,人性,體現於互助上的一種情感。也是西方國家至今仍未接受達爾文學說的主要原因,達爾文學說的核心理念與一些宗教關於人性的理念是有衝突。很可惜當今教育制度是很少或者說沒有提倡過這點,其更重視的只是表面看起來好看的數據。我們可以很顯而易見地看到利己性在社會中的體現,一種唯利是圖(其實質為人性的一種體現,此處強調的是被強化了的價值觀)、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在教育制度上則體現在對分數的追求,認為考取高分數、考取大學即為人生之成功,而考上大學前之鋪路行徑則無所不用其極,如瘋狂補習、做題乃至作弊,卻忽視對現實社會的足夠關注,逐漸淪為分數的奴隸、做題的機器。利己性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則視他人之不幸如無物,一心只求滿己之私欲罷,「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大紅燈籠高高掛」,不難解釋一個叫囂要奪回被占島嶼卻連小偷行竊都不敢呵斥的可笑的民族的國民劣根性。(亦筆者之自省,知行不一則偽也!)在國外很少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教育制度的大不同。首先外國絕少六十幾人的大班教學(一個班最多不過三十人,以確保老師有足夠可能熟悉每個學生的特點然後像孔子所說「因材施教」。當然我國投入更多教育經費也是可以做到的,但當今貪腐現象各位有眼可見,甚為複雜的問題,且不談了……),同時外國教育觀念極重視團隊合作精神之培養,多分組完成教學目標(如歷史課一小組確立研究課題後分派任務蒐集資料整理研究并發表研究報告而不是想我們為求分數不加思辨照背不疑套用作答)。外國注重的是技能的培養而我國目前依舊是注重分數,誕生一大半頑固的高分低能。

3.階級性
極權社會才存在的一種階級分化現象,很可惜,在當今教育制度下經已見怪不怪(如前段時間火了一把的被利用的可憐的「五道杠大隊長」)。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亦是社會亂象於教育制度下的反映。過去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求的就是擺脫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等級深嚴的桎梏,但無量的犧牲換來的是紅色激進的烏托邦理想主義者的變種統治。嘴裡唱著消除一切階級的夢話但事實卻將階級分化通過政治鬥爭更為深化!該清楚的是階級是社會存在之不可避免的產物,我們要做到的不是消除階級(人類歷史上數次千萬人數計的大清洗運動已用事實證明其不可行),而該是各階級平等對待(這在各宗教乃至哲學體系中已有詳盡闡述。我國儒家觀念「仁」即說明此點,可惜自古儒家中的封建理念被統治者利用因而令後人對儒家失去好感甚至引發反錯對象的「新文化運動」)。教育制度的階級化體現於以分數(於社會中則職業群分)將人強行類分,而教育投入的不公平分配更深化問題。一些貧困地區要發展惟有靠教育,其本身本來已缺乏教育投入,而該地區政府卻將除貪腐後所剩的幾乎所有教育資金僅投入當地城市教育之中保持政績,忽視了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投入,致使欠發達地區發展三十多年依舊貧弱如昔,難得有考取到大學的學生卻因交付不起學費而飲恨,即使東湊西借勉強上到大學卻因不適應城市化而衍生一連串慘劇(如馬加爵案)。城市地區掠奪了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變相的教育殖民致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差距及競爭越來越大,發達的越發達,不發達的更不發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然而這種惡性循環卻連發達地區也無法避免。由於教育投入按學校批次的先後優先安排,所謂名校所得的投入愈大(亦是坊間家長為子女就讀名校煞費苦心的原因),次之的學校所得愈少,下級學校的學生得不到提升的機會(當中的一部份很大可能是由於入學試發揮失常而入讀的,易因此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從而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弱者永無機會變強。不但如此,一些下級學校由於學生質素的參差,學生被迫背上「罪」、「惡」、「劣」的污名,被受歧視(社會中一些擔任低下工作的人同樣如此),成為某些人教育子女「讀書不好的下場」的例子,那些父母如此表面上像是鼓勵實質上借嘲笑他人顯出自己地位高崇的不尊重人的卑劣做法。人一無所有地來,一無所有地去,並無地位高低之分,人人生而平等。但今教育制度卻造就一群大搞階級統治的所謂上等人,他們或許是組長、班長或者是團支書等等職位,自恃手握小小權力便盛氣淩人,學校更助長此種風氣,即便單單設立社團也不以專業為本卻以成績為證,奉高分者若神靈倍加呵護,萬事其行先,縱有行為不當者卻寬恕處理,而每挑所謂「差生」之小事弊病多加批評,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立,一種獨崇智的意識形態,難聽的說,簡直與納粹的雅利安人與猶太人的對立有過之而無不及。代入至社會中便不難解釋「官二代」心態之形成了。要知道在國外即便是環衛工人也是與總統享受同樣的待遇的,沒有一個人會因職業的不同而受到歧視或奉承,因為他們深信職業之不同不過社會分工之不同,大家各司其職為社會運作作貢獻,每個人的合法獲得都是與其勞動相當的。

4.理論性
知識是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加以系統整理所得的浩瀚的瑰寶,通過文字、發明等記錄留以後世應用。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實踐得到(如應用於微觀世界的相對論),強行實踐只會得到慘痛的經驗(如政治烏托邦共產主義)。但亦不能因此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如儒家一貫提倡的「格物致知」便充分說明實踐之重要,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單從書本尤其是教科書中得悉的,需要我們於生活中最細微的觀察中了解、感悟。可惜當今教育體制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過度重視了教科書上理論性知識的積累而非理論性知識與社會實踐認知的結合應用,儘管學校有很多所謂的社會實踐工作需要完成,但多是找學生蓋個公章便權當完成,學生全無實踐的機會。如此培養出來的是缺乏社會常識的、與時代脫節的學生。且不要說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習機器,即便是簡單的族系稱呼、禮節禮貌甚至是簡單的文法也不甚熟悉,有的竟然連穀物、禽畜也不懂分辨,甚是悲哀。學校培養出的都是即將參與社會工作的棟樑,其需具備具體的工作能力,然而理論性的知識積累並不能為之日後工作有所用,且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自己大學及理想的專業,不與工作掛鉤的知識灌輸很大程度上是對學生的時間的浪費。大陸教育制度的理念在於培養出全才而非專才,往往導致泛學不專而非專學專工。

5.功利性
只是最後一個弊端亦是最嚴重及根本的弊端。在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起自文革停滯的教育從新起步,本來有望通過教育促進百廢具興的國家進步起來的,但可惜國家與世隔絕過久致使過去過慣飢餓、政治鬥爭日子的人難得因經濟開放而富裕的人沉淪在物欲享受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大量腐敗),同時由於施政不合理致使國內政治環境動盪不定,最終更釀成一種至今難以讓人忘記的慘劇。在換屆後的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建設,卻將一切社會問題通過產業化解決,結果教育成為醫療後的又一炮灰,這是那場慘劇受害者所希望改善的貪腐問題的延續(教育產業化促使主管部門斂財機會大增)。產業化後的教育引發一連串問題,如學費高昂使低收入家庭無力支付從而使學童無力接受教育進而淪為無技能者;為求入得名校,行賄風氣不止,學校成了「無錢有才莫進」之地;教育質量下降,教育者非真心搞教育而單顧賺錢,甚至出現有些學校借補課提高學生整體成績以期獲得先進單位之稱號從而得到教育部門獎勵,將神聖的教育事業貶低為錢銀交易。實在是誤人子弟,「毀」人不倦!

結語:談了這麼多,說的都是制度的問題,這絕非單靠個人行動便可解決的,當中牽涉利益方之巨之多恐一時間不能解決,窮究不過得一全局改弦更張之計。然而我們是否就此屈服於或者忽視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不然,畢竟學校教育的多為知識,鮮有教人做人道理,與家庭教育相比不過輔助。作為根本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筆者認為,該是讓孩子學會做人道理、禮教,帶領其了解社會、自然,逐步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教育制度所永不能做到的,應加以重視。

(筆者自語:文章,與其說是供示他人拜讀,不如說是行文者自我交流,以上的種種,更多是作者與自己的經歷的一番對話)

蝴蝶効應

2011-06-13 19:00
六月,廣東——潮州、新塘先後發生了四川人不滿同鄉討薪被砍、孕婦占道擺攤被治安員粗暴執法所傷(謠傳孕婦母子不保甚至全家被打死,未證實真假)。兩起時間的導火索看似是利益衝突及野蠻執法,實質其深層原因是政府對新移民政策不足及新移民與原住民之間長期積累的矛盾在積壓至最大限度後爆發。

首先是新移民政策的不足,這不僅單是新移民湧入量最大的廣東所具有的問題,也是每個接納新移民地區必須面對的問題。受限於不合理的戶籍制度,新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後在移民區的各種權益(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均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很多的新移民在移民區僅從事最底層的低技術含量的工作維持生計,他們的收入本來已不高。另外不少新移民在一些本地人企業中工作(一些農民工更是幹著最艱苦的工作),權益卻不時被企業侵害,一些不法企業為獲利剝削勞工工錢的事件層出不窮,長此以往便釀成新移民對原住民的仇恨。而收入不高的新移民多聚居城中村,他們家庭中老人、兒童在社會中的養老、教育問題得不到保證,而作為流動人口他們更成為治安隱患的代名詞,城市執法單位所重點關注,備受壓力,使他們很難對移民城市產生歸屬感。

至於原住民,由於改革開放大量新移民的湧入,生活地的治安、環境和文化難免被改變,前後對比,不免懷念之前的日子從而把改變的責任歸結於新移民,並對新移民產生歧視、敵視情緒,出現「撈」等侮辱性稱呼及其內含的地區民粹主義。另外由於當地政府為外省人調任組成,其政策推出不僅不代表當地人民意,更因政通過損害下層階級而保障特權利益,激發了新移民與原住民的利益衝突,深化了彼此間矛盾。為日後暴民通過暴力抗法反對上層埋下了伏筆。當積聚已久的矛盾到達限度後便不得不隨細微的變化而爆發,形成蝴蝶効應。是次新塘事件的導火索便是大敦村治安隊暴力執法造成攤販受傷。
日後傳發傷亡謠言影響民心,但當地政府回應過遲且媒體被封鎖消息發佈亦引起當地及外界質疑,消息不流通導致民眾恐慌,一些不法分子散發謠言聚集民眾引起混亂並趁火打刧,一些暴徒襲擊平民造成傷亡,甚至令到軍方介入暴力清場,逐漸令事態擴大。只是封鎖消息的惡果,需予以重視。

兩起事件,尤其後者,引發國民自相殘殺,造成重大傷亡,實在是令人痛心。在此同時,我們祖國更面對南海戰患,同胞團結實在是亟須促成之要務。每個人應反思自己與不同族群人相處中採取的態度,悔思己過,防止悲劇重演!

明碼標價的道德

2011-03-26 23:47
三月臨末,一則名為「母親跪爬」的網路事件引發廣州城民眾激烈討論。



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發展:

來自湖北的謝三秀隨夫來穗務工,因其女兒被驗出患上眼癌,如不及時治療或將需切除眼球。救女心切且經濟困難的她遂聯繫大陸、港台媒體求助。然而呆等數月無果。迫於無奈,她在國內最大影響力的天涯論壇發帖講述自身經歷并公佈其銀行帳戶號碼及其女兒病歷,祈求有好心人可予以幫助。此時出現了一名名曰「廣州富家公子」的網友指可提供兩萬塊給謝三秀女兒治病,前提是要謝三秀在廣州街頭跪爬。謝三秀為求救女果真在廣州大道上跪爬了兩小時,孰料「廣州富家公子」卻食言,拒絕捐款救助。事件引起網友憤怒,「廣州富家公子」被人肉搜素出與天涯論壇「G4在線」版主「金泉少俠」為同一人。事後天涯論壇撤銷「金泉少俠」版主職務并向當事人謝三秀提出道歉。廣大媒體此刻「終於」開始關注此事。然而令人此料不及的是「金泉少俠」在接受新快報採訪時承認整件事件為其一手策劃,目的為吸引社會對謝三秀個案的關注。

各位看官,相信此刻的你已被這近乎電視劇情般的事件變化弄糊塗了吧?但預先知道情節的戲劇又怎麼會吸引人呢?事件的去向無非人們爭相譴責「金泉少俠」。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母親跪爬」事件中「金泉少俠」的行為確實是過激且不理智的,儘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卻用了最極端的方法。

但我們是否就因此站在道德高度上高舉旗幟地對他大加批鬥呢?



我們無必要亦無資格。



在我們批判他人之時亦需自我審視。現在已非文革,此處亦非重慶。儘管我們都生在專制的中國大陸上,但我們有幸生活在相對自由的廣州。我期望每個人可理智地從多角度看問題而非單純以言語謾駡,像個綁匪般進行道德綁架。

為甚麼本次事件引起轟動?關鍵在於「跪爬」的行為已超越人們的道德底線,而且謝三秀事件前後的經歷也引起了極大對比。然而是什麽驅使謝三秀「跪爬」呢?假如當初媒體在接到求助時及早跟進此事,論壇上有能力的網友與謝三秀聯繫了解詳情并予以幫助,甚至或者本身已有成熟的社會救助制度令謝三秀根本不需求助普通市民呢?



關鍵是,以上沒一點有實現。



我們的媒體,某一部份身為黨的喉舌,又中宣部太監頭子領導的一群忠誠的狗奴才,本身為黨拍馬屁報喜不報憂已自顧不暇,更莫談關心民間疾苦了;至於一些商業媒體為求銷量,一味追求宏大的話題、爆炸性的新聞,早已忘了其身為社會鏡子的身份,弱化了自身的輿論的力量。一如前香港媒體人柳俊江所言,很多媒體因被動接受股東公司下達指示進行報導,失去了新聞自主性,成為了按單做工的新聞「車衣女工」。



網友,不,民眾的力量是渺小的也是巨大的。之所以說它渺小,是因為無論現實抑或網路,人皆被狡猾的政府分割成個體的孤獨,陷入了恐懼之中不敢聯合力量。然而它有時又這麼強大,一旦發生什麽特大事件,涉及當事人身份時,網友自發的人肉搜素卻竟比那形同虛設的不中用的公安尋人科還要高效率且準確地找到目標人物。之後便又現實中的民眾接棒對目標人物進行譴責甚至以言語人身攻擊。

我明白這只是出於他們可愛的怒憤,僅僅是怒憤。他們想罵的不敢罵,難得有人做自殺式靶子,不罵白不罵。

只是他們有否想過他們與其花力氣譴責,何不當初用那淘著一大堆不管用東西的支付寶來哪怕只單單捐贈五毛給一些有需要的人。不需誰發起,畢竟人家連銀行帳戶都公佈了!幫人也總好過用自己交的稅來便宜一群月均收著成千數萬個五毛的網絡評論員吧?



事件中「金泉少俠」曾在論壇回覆謝三秀指社會上不幸的人太多,認為我們不能幫助太多的人,他沒有責任要幫她。我不知這是「劇情需要」抑或是「金泉少俠」的真情流露,但這話聽著確實礙耳。從道德角度上來說,這句話未免太缺德了。我們的確有權選擇不幫助人,但總不能阻止有心幫人的人做事吧?雖然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社會的敗墮並不在於壞人作惡太猖獗,而在於好人的過分沉默。」

但如果事件真的是由「金泉少俠」策劃的呢?這句話算是他無奈的憤慨嗎?正由於社會上太多的不幸,人們聽多了、見多了自然變得麻木。即使有幸媒體報導,亦未必引起忙碌的都市人留意。於是便催生了「策劃、炒作、作秀」三劍客走上時代舞臺。謝三秀其實是位錢雲會式的人物。諷刺的是他們一次次地現身于天涯論壇上,卻屢遭忽視。但他們是相較幸運的,畢竟更多的人仍在黑暗中不被留意到。錢雲會、郭涵韻、謝三秀他們分別付出生命、終身幸福、恥辱為代價,只祈求人們對强徵強拆、司法不公、弱勢群體問題的關注,同時亦在拷問我們,為甚麼非得在慘劇發生後才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在大談道德,卻不在慘劇發生前盡力阻止?哪怕僅僅轉發信息也是幫助,幫到一個是一個!道德不是明碼標價的商品,在空談道德的時代我們在以沉重的代價在買賣偽道德。個人道德缺失可悲,社會道德缺失可怕。不過我們往往是缺什麽便裝有什麽……



其實最該為事件負責的是政府!作為世界上唯一收著最多苛捐雜稅卻不把稅款用在民眾身上的政府,一個不以加稅為恥反以減稅為榮的政府,人們交著全世界最貴的稅卻過著最窮的生活。所謂稅連黑社會的保護費都不如!古時候百姓交稅給君王,在遇到旱災什麽的起碼還有機會得到朝廷開倉賑濟,現在的貪官卻把大部份稅款貪到外國銀行去了,自己和家人爭相加入外國國籍,越接近中央的官員此風越是猖獗。剩下的為數不多的稅款竟然還投入比國防經費還要大得多的維穩經費中,用人民交納的稅雇傭一般土匪對付人民,多麼荒唐!那個口口聲聲談政改的影帝還有臉指責房地產商身上應流淌道德的鮮血,卻不知都是一丘之貉。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的反人類犯罪集團,你們吸乾人民的「道德血液」,卻用地溝油、毒奶粉等讓民眾患上敗血症,還好意思談道德?

不進行政治改革,不建立成熟的社會福利救助制度,所謂道德不過明碼標價的商品,只是道德早已喪失殆盡,被道德外衣包裝的是良心,如今被我們反復買賣。


2011-03-20 21:44
憂鬱症又發作了。

最近身邊發生的種種一切,無論是現實抑或網路上的,都是如此令人沮喪的事。天災、人禍令無數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作為存活世上的人兒,我卻迷惘於那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了,沒有信念地活著,我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的體現;現實中的我,太多的失敗促使我沉淪,我真的很抱歉看不見前路,越來越絕望了;而網絡上越來越多人因各種不同的、匪夷所思的理由被拘禁、被請喝茶,我不禁擔憂起我們各位為自由、平等等普世觀念而奮鬥、為拯救我們這被刧持的、病入膏肓的國家而付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草泥馬們的安全。我是有過被請喝茶的經歷的,但相較如今的不少個案,我那經歷倒算是有點『理由充足』。現在我們共同的敵人們簡直是成了驚弓之鳥,他們草木皆兵地胡亂抓人,或許真應了德國那句名言——『上帝要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我深信我們終可等到大審判那一天的,我們必須等到那一天!憂國憂民不是我們的錯!再為囚於黑暗中的弟兄祈禱。

接二連三的災難令世界充滿了末日的壓迫感。不過這對於悲觀者如我者來說卻是一個福音,畢竟末日一至,萬物與我為一,這簡直是對我的救贖!然而,末日,信則有,不信則無。時間是線性的,我們既改變不了未來的進程,何不靜候祂來臨呢?

躬省


2011-03-19 22:29
(有刪改)
才踏入兔年不過一個多月,世間變化之大令人咋舌。當初我們為突尼斯、埃及人民勇敢挺身而出的壯舉而吶喊,最終為之勝利歡呼,這當然也鼓舞了同樣備受壓迫的他國人民。只是一場天災毫無徵兆地發生,震撼了整個世界人民的心。更不幸的是,這場災難似未完結,卻是逐步加深。地震引發的海嘯觸目驚心,所到之處生靈塗炭。而位於福島的核電站六個反應堆更因此接連爆炸,使全世界陷入核輻射擴散的陰霾之下。降溫救援工作在持續,東電一些臨近退休的員工更自發冒生命危險進入反應堆人工作業,企圖防止反應堆燃料棒外露造成輻射。『福州五十勇士』如死士般用生命詮釋他們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然而那缺乏信仰的國度的人卻於此刻對受難者幸災樂禍,將本該針對軍國主義與政府操持人民意志行為的仇恨嫁接至於生命之上。國內愚昧無知的人更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地搶鹽等生活用品,硬生生營造出一種末日氣氛。與日本這遭難而鎮靜的國家相比,我們這表面穩定的國家首先被自己的謠言打敗!甚是可悲……

然而這不經意的注意力轉移間,使利比亞人民在與獨裁勢力的抗爭中備受打擊。在禁飛區、聯合國軍出兵平定利比亞局勢問題處於膠著狀態之時,獨裁者卡扎菲已在某大國秘密協助下連番對革命軍展開反攻,戰線迫近革命軍據點班加西。
天災人禍,無盡的苦難深化了末日來臨的壓迫感,更令人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至於末日,我是相信其所有的,世事不過循環,混沌太多需要一個凈化的機會。其景況,或如聖經所述,信主行善者得上天堂以解救,執悔罪孽者墮入火煉地獄永世受苦。出於悲觀者的心態,我是期待末日來臨的,畢竟,那是在於把我從無力解救現實這一痛苦中解救出來的救贖。但我又懼怕了,躬身自省,七宗罪已然全涉,自覺無半分進入天堂之可能,更深恐成為末日被審判的一員。

在這個不正常的國度下憂國憂民太久,卻不僅不見一絲希望,反倒越發感到孤獨。卻是見得越來越多的人被失蹤,滕彪、梁海怡、郭東海……太多太多!今日更聽言身邊鄉親對於換屆選舉的所謂『主流觀點』,還殘留過多封建色彩,我和他們顯得格格不入,更加深我對夏瑜的同情與理解,畢竟身同感受。

不過我挺讚賞日本與利比亞人的精神,他們面對天災人禍沒有想過放棄心中對於生命、理想的信念,盡了自己的力量通過行動改變命運,這一點非常值得我乃至我們學習,只要我們仍活著,我們就應勇敢生活下去,以自己的努力向他人展現自己的價值,儘管前路崎嶇抑或平坦。理想是不容易實現的,但實現理想首先需要行動,嘗試過而失敗總好比不做任何嘗試而輕易放棄。我是吃夠虧了,因不去做或不敢做我錯失了太多了!我們也應該珍惜身邊人,時刻愛愛我們的及我們愛的人,等失去了才學會珍惜實在太可悲了!

下一個皇軍

2011-03-12 23:42
近日雲南、日本先後發生地震,然而在我國,網上卻出現不少自以為愛國的糞青發表報應論的言論,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我們活在新世紀,但看事物的眼光卻仍停留在舊時代。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確是日本的老師,日本不少文化受中國影響,至今仍大力保護(我們卻自文革開始至今不停地摧毀我們民族的文化);但自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成為中國的老師了。在一個轉型現代文明社會的國家面前,中國大陸還有太多東西要學習。

災難面前,人應不分國界人種平等待之,生命的價值超越一切政治分歧。

人,首先是人,必須有惻隱之心。

(在此為當初認為南亞海嘯是印尼排華事件的報應而懺悔,清楚人民無時無刻其實都是被政府愚弄、煽動。)

沒錯,當年日本的確先後兩次發動對華侵略,這是鐵的事實,歷史無人可以永久隱瞞。我們的同胞,當年被日倭大肆屠殺,作為中國人為之感到怒憤是正常的。然而我們是否更應深入地去探討個中緣由呢?是什麽令他們發動戰爭?是什麽令他們成為冷血的殺人狂?那些軍人也有家庭,他們在戰前也許是慈父賢夫,然而為甚么他們在戰場上會變成屠殺平民的劊子手呢?一個人,沒有任何動機是不會隨便殺人的,儘管精神病人,精神病也是其動機。唯一可解釋的是有人在煽動他們殺人。那麼,幕後黑手是誰呢?政府!還有日本皇室!

對華戰爭是為挽救當時衰退的日本經濟,另一方面軍人受政府、皇室迷惑、控制而成為了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奴隸,愛國主義遮羞布下的工具。相對當時亞洲諸國,日本作為最早進行政治改革(明治維新後半隻腳踏入現代文明社會門檻)的國家,他們因此變得自負,視其他國家為蠻邦(儘管他們曾被中原長久以來如此看待),其實這也是每個國家勢力崛起、社會急速進化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回望所為新中國建設,這不是一個縮影嗎?所謂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一個謊言,一個幻夢,充斥我們耳朵,蒙蔽我們雙眼。一個國家會將自己視高人一等,不會從外國身上學習,看不到自身陋病和進步空間是不成熟的。那些自稱“先進中國人”的黨派成員因利益博弈而將全體大陸人民捲入同胞自相出賣、毀滅千年文化的長達十年的紅色旋流中;然後改革開放(其實只是證明計劃經濟失敗的不得而的決定)後由於經濟長足發展(以犧牲環境、司法公正、社會道德甚至人命為代價),大陸人因深受政府仇恨教育而陷入自卑與自大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把日本、美國乃至擴張至非社會主義國家視為假想敵,被六十多年不變的單一政府利用,成為其在內籠絡人心,在外回應國際社會對其執政合法性質疑的工具。結果我們大陸人逐漸成為新納粹主義者,新法西斯,下一個皇軍。

假如命令下達,誰能保證入侵外國不會成為可能呢?

一切,因為我們長久受愚民教育而失去了自我判斷力,對外國充滿了恐懼與敵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45是個標誌,兩個國家,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日本,曾經的法西斯盟友,在全球犯下滔天大罪後完成由野獸進化為人的過程;

殘酷點說,也許是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男人(Fat Man)兩顆原子彈的引爆將日本人從夢與謊言中醒覺,震驚過後他們開始反思,後在國際社會監督下接受普世觀念洗禮,了解作為人的意義,重構那曾經重病的社會。

中國,曾經的文明古國,在紅色共產奪取大陸政權後先後在十年文革與病態官僚資本主義影響下毀滅了五千年中華文化、扭曲國民人性、喪失社會道德。中國人,失去了修養、脊樑和風骨,僅剩下恐懼與貪欲,在無邊的黑暗下無序地狂亂,由人退化成連野獸也不如的物種。

再不正視自身弊病、從他國學習長處,下一個皇軍,會是誰?

路前的牆,牆後的路

2010-11-02 13:03
「令行禁止」

黃黑間橫的警示牌前用油漆刷印著這四個大字。警示牌後是一堵牆。

於是,路斷了。

他曾幻想是幻覺,但迅速地用常理將這一念頭否定,繼而義無反顧地轉身走回來時的那條舊路,誰叫前方沒有路呢?

路上景象並無變化,然而他的臉色卻猛烈變化著,原先的紅潤消失了,轉而變得蜡黃,繼而是一臉的蒼白。

走著,走著,他發現路上越來越多人向他走來,向他身後的方向走去。他認出來,這其中有他的同輩,他的後輩,子輩,孫輩……

他們都向著同一個目的地走去——那堵牆!

他很是疑惑,同時又很是自傲。他自以為看透真相,看著那破棺而出、如群魔亂舞的向牆前進的人群,他只感到他們是那麼的愚昧。

「你們沖不破的!」他想。

沒錯,那的確是一堵牆,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牆只是紙糊而成的。他眼中那群狂魔蜂擁而上,硬是把那牆給撕破了。光明瞬間從破隙中透射進來,照耀著不屈不撓反抗的偉大的人們!

路永遠都是存在的,它通往光明之所在。沒有人能阻擋人追求光明的步伐!

只是此刻他背向牆舊在的方向,當光照射到他的身上,在他面前只會形成一個巨大的黑影,他所走的舊路依舊黑暗,在他人享受光明帶來的溫暖之時,他卻一步步走回那陰冷黑暗的棺中沉睡……

這些狗們,那些狗們

2010-10-23 23:00
這片土地上盡是各式各樣的狗,縱然它們地位種類不同,有的是善於阿諛奉承的尊貴的哈巴狗,有的是屢遭虐打而不敢反抗的低賤的唐狗,但無一例外地,它們也只不過是狗,一群異常忠心的狗。

在這些狗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既可笑,又可怖!那些外表嬌小的哈巴狗、貴婦狗,仗著人勢,竟敢在那些大它們數倍的狗面前擺出一副食人相,在欺凌時所表露出來的那種狠勁,恐怕連它們的祖先狼也自愧不如。不僅如此,它們欺悔時是不分老幼的,只瘋狂地施暴。然而那些大狗們倒也不敢反抗,它們本有或曾有能力去擊倒那些張牙舞爪的小人,撕穿它們的紙扎虎皮!但它們終究不敢了。它們自小所受的它們主人對其的虐打已令它們喪失反抗的志氣。很奇哉怪也的是,其它的大狗們看見其他狗被欺負,被本地狗欺負、被外地狗欺負,不僅不幫助,卻只在圍觀,僅僅習慣於圍觀。這些狗們,它們都在合力演著一台自欺欺人的騙人把戲,偏偏它們又自願做這台戲的觀眾。


於是乎弱的更弱,惡的更惡!


當然在這群狗中不時會出現一些怪異的力圖單用雙腿走路的狗。它們或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或是不堪再受挨打,它們都心懷同一信念——像人一樣活著。

可這時那些自問地位高人一等、多少有點閱歷的老哈巴狗們便會出來阻勸異類們,同時以「最尊貴的狗」的身份自局。它們作為一條不挨打的有飽飯食的狗呀,已經足夠了,哪怕是要舔主人的腚也在所不辭。所以它們看不慣也不允許別的狗有不滿足。對於那些想做人的狗,它們是感到難以理解和驚恐的。於是它們先是諷刺後是恐嚇,力圖「馴良」那教不懂的異類。但它們不曾發現被「馴良」的只是它們自身。

再看看那些異類呵,它們厭惡趴下來的日子已太久了,它們嘗試用兩腳企直,經過無數次嘗試,它們終於把他們的脊樑給挺直了。這時他們才發現,他們身上本是無毛的,更罔論尾巴了,他們本就是人啊!反觀他們的主人,原來反是一條條仿人不成的狗。一群狗裝扮成人在勞役這一班甘願做狗的人,真諷刺啊!

只是站起來的人他們還在扮狗的同類這刻做的,只是繼續仰望,繼續圍觀。它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遮蔽它們醜陋面容的、它們曾經視作異類的人的巨大的背影。但它們永遠看不見當中那堅韌的、筆直的脊樑。對呵,狗的脊樑是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