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談教育(上)

2011-06-22 15:46
按語:高考後拖了兩個才決定下筆的文章,以十二年接受中國大陸式教育的經驗嘗試談談對教育制度的小小或顯膚淺的看法。之所以用「談」字而不用「論」字皆因自覺年少資鄙,不敢妄言而欲營造一種不太嚴肅的僅供交流的氛圍。(本文針對的是教育制度而非某所學校,請勿自行對號入座,謝謝。)

教育,關係國運昌衰。無論是積貧弱的國家抑或傲鵬飛的國家,皆需要成熟的教育制度保證培育有用之人才以活生計甚而參與國家建設之工作,前者通過教育可改善勞動力結構從而實現經濟改革積累國家進步之資本以供社會發展需要,後者可通過教育在原有資本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乃至創新、提升。然而教育之首責在於開啟人智而非愚弄無邪稚童甚至借教育之名行奸賈之實!我相信國人是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的,六十後、七十後是切身感受教育之重要,因為他們經歷過十年文革浩劫,那社會動盪、暴亂四起、教育停滯的年代(即便抗日時期中國教育仍未試過停辦,例如西南聯校),他們是不受完整教育的一代,他們深知不受教育的後果是貧困乃至死亡!當然同時他們也把教育當成了如科舉般的出人頭地的敲門磚了,深信鯉魚躍龍門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舊話,故而甚關注其子女之教育問題,延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或許恰恰因為而今執掌政局的大部份是那個年代的人,故教育制度及當中蘊含之理念灌輸有所失當。
以下是鄙人觀察教育制度12年的小小見解,認為的教育制度的弊端:

1.理想之缺失
從來家長、教師、學校等灌輸給我們一種觀念——「惟分數是道」。在這前提下你擁有任何目標、理想假若不能滿足分數之要求都是虛妄、幼稚而可笑的。當然在你小時候你會有機會寫一篇命題作文——「我的理想」,但當你長大後你會發覺你或許依舊記得自己的理想是什麽,但你的目標已被強迫單一化為追求分數了,也知道自己再無力、無時間追及幼時理想。他們只不斷重複一句話——「只有考得好分數才能上到好大學」,然而上到大學後我們是否就能實現我們的理想呢?很可惜,這時候即便他們不阻止你追隨你的夢想,你也會被生活的慘烈折磨得眼睜睜看著理想越走越遠。從小時候開始你就被迫將時間當做商品一樣賣給各式各樣的補習班,目的只爲提高分數,然後再高壓的作業強度下你連休息的時間也只限定在六小時內甚至更少。當你厭惡乃至敢於反抗之時,得到的不過斥責甚至記過、開除學籍的恐嚇,逼迫你屈服。你最寶貴的青春年月,被他們用謊言和恐懼消磨。你會發覺你失去了戀愛、組樂隊、探索世界等等的機會……當然像那著名的話所說上帝把你的門關了總會留給你一扇窗。在你上大學前你的父母堅決反對你戀愛,但當你上大學後你的父母卻四周托關係為你找對象,希望天上掉下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對象給你。當然這句話是韓少說的。只是你想想,是你順利上了大學還是大學順利上了你,又或者是讓你上大學的人上了你?反正你早晚會發現你的棱角已經被這教育制度磨得不再鋒利,沒有了理想卻把維持生計作為理想的你最終成了社會上又一個平庸的人。

2.利己性
這是緊扣上一個觀點的觀點。教育制度灌輸的利己性是一種本應應用於生物競爭中的一種觀念,一種避免在激烈的弱肉強食中置於死地的心理,達爾文學說社會應用(文革中人人相互批鬥)的衍生物(因失去互信的心理缺陷)。人之所以為人,最高等的生物,在於他有複雜的、高深的情感,或者說,人性,體現於互助上的一種情感。也是西方國家至今仍未接受達爾文學說的主要原因,達爾文學說的核心理念與一些宗教關於人性的理念是有衝突。很可惜當今教育制度是很少或者說沒有提倡過這點,其更重視的只是表面看起來好看的數據。我們可以很顯而易見地看到利己性在社會中的體現,一種唯利是圖(其實質為人性的一種體現,此處強調的是被強化了的價值觀)、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在教育制度上則體現在對分數的追求,認為考取高分數、考取大學即為人生之成功,而考上大學前之鋪路行徑則無所不用其極,如瘋狂補習、做題乃至作弊,卻忽視對現實社會的足夠關注,逐漸淪為分數的奴隸、做題的機器。利己性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則視他人之不幸如無物,一心只求滿己之私欲罷,「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大紅燈籠高高掛」,不難解釋一個叫囂要奪回被占島嶼卻連小偷行竊都不敢呵斥的可笑的民族的國民劣根性。(亦筆者之自省,知行不一則偽也!)在國外很少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教育制度的大不同。首先外國絕少六十幾人的大班教學(一個班最多不過三十人,以確保老師有足夠可能熟悉每個學生的特點然後像孔子所說「因材施教」。當然我國投入更多教育經費也是可以做到的,但當今貪腐現象各位有眼可見,甚為複雜的問題,且不談了……),同時外國教育觀念極重視團隊合作精神之培養,多分組完成教學目標(如歷史課一小組確立研究課題後分派任務蒐集資料整理研究并發表研究報告而不是想我們為求分數不加思辨照背不疑套用作答)。外國注重的是技能的培養而我國目前依舊是注重分數,誕生一大半頑固的高分低能。

3.階級性
極權社會才存在的一種階級分化現象,很可惜,在當今教育制度下經已見怪不怪(如前段時間火了一把的被利用的可憐的「五道杠大隊長」)。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亦是社會亂象於教育制度下的反映。過去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求的就是擺脫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等級深嚴的桎梏,但無量的犧牲換來的是紅色激進的烏托邦理想主義者的變種統治。嘴裡唱著消除一切階級的夢話但事實卻將階級分化通過政治鬥爭更為深化!該清楚的是階級是社會存在之不可避免的產物,我們要做到的不是消除階級(人類歷史上數次千萬人數計的大清洗運動已用事實證明其不可行),而該是各階級平等對待(這在各宗教乃至哲學體系中已有詳盡闡述。我國儒家觀念「仁」即說明此點,可惜自古儒家中的封建理念被統治者利用因而令後人對儒家失去好感甚至引發反錯對象的「新文化運動」)。教育制度的階級化體現於以分數(於社會中則職業群分)將人強行類分,而教育投入的不公平分配更深化問題。一些貧困地區要發展惟有靠教育,其本身本來已缺乏教育投入,而該地區政府卻將除貪腐後所剩的幾乎所有教育資金僅投入當地城市教育之中保持政績,忽視了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投入,致使欠發達地區發展三十多年依舊貧弱如昔,難得有考取到大學的學生卻因交付不起學費而飲恨,即使東湊西借勉強上到大學卻因不適應城市化而衍生一連串慘劇(如馬加爵案)。城市地區掠奪了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變相的教育殖民致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差距及競爭越來越大,發達的越發達,不發達的更不發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然而這種惡性循環卻連發達地區也無法避免。由於教育投入按學校批次的先後優先安排,所謂名校所得的投入愈大(亦是坊間家長為子女就讀名校煞費苦心的原因),次之的學校所得愈少,下級學校的學生得不到提升的機會(當中的一部份很大可能是由於入學試發揮失常而入讀的,易因此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從而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弱者永無機會變強。不但如此,一些下級學校由於學生質素的參差,學生被迫背上「罪」、「惡」、「劣」的污名,被受歧視(社會中一些擔任低下工作的人同樣如此),成為某些人教育子女「讀書不好的下場」的例子,那些父母如此表面上像是鼓勵實質上借嘲笑他人顯出自己地位高崇的不尊重人的卑劣做法。人一無所有地來,一無所有地去,並無地位高低之分,人人生而平等。但今教育制度卻造就一群大搞階級統治的所謂上等人,他們或許是組長、班長或者是團支書等等職位,自恃手握小小權力便盛氣淩人,學校更助長此種風氣,即便單單設立社團也不以專業為本卻以成績為證,奉高分者若神靈倍加呵護,萬事其行先,縱有行為不當者卻寬恕處理,而每挑所謂「差生」之小事弊病多加批評,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立,一種獨崇智的意識形態,難聽的說,簡直與納粹的雅利安人與猶太人的對立有過之而無不及。代入至社會中便不難解釋「官二代」心態之形成了。要知道在國外即便是環衛工人也是與總統享受同樣的待遇的,沒有一個人會因職業的不同而受到歧視或奉承,因為他們深信職業之不同不過社會分工之不同,大家各司其職為社會運作作貢獻,每個人的合法獲得都是與其勞動相當的。

4.理論性
知識是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加以系統整理所得的浩瀚的瑰寶,通過文字、發明等記錄留以後世應用。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實踐得到(如應用於微觀世界的相對論),強行實踐只會得到慘痛的經驗(如政治烏托邦共產主義)。但亦不能因此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如儒家一貫提倡的「格物致知」便充分說明實踐之重要,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單從書本尤其是教科書中得悉的,需要我們於生活中最細微的觀察中了解、感悟。可惜當今教育體制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過度重視了教科書上理論性知識的積累而非理論性知識與社會實踐認知的結合應用,儘管學校有很多所謂的社會實踐工作需要完成,但多是找學生蓋個公章便權當完成,學生全無實踐的機會。如此培養出來的是缺乏社會常識的、與時代脫節的學生。且不要說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習機器,即便是簡單的族系稱呼、禮節禮貌甚至是簡單的文法也不甚熟悉,有的竟然連穀物、禽畜也不懂分辨,甚是悲哀。學校培養出的都是即將參與社會工作的棟樑,其需具備具體的工作能力,然而理論性的知識積累並不能為之日後工作有所用,且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自己大學及理想的專業,不與工作掛鉤的知識灌輸很大程度上是對學生的時間的浪費。大陸教育制度的理念在於培養出全才而非專才,往往導致泛學不專而非專學專工。

5.功利性
只是最後一個弊端亦是最嚴重及根本的弊端。在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起自文革停滯的教育從新起步,本來有望通過教育促進百廢具興的國家進步起來的,但可惜國家與世隔絕過久致使過去過慣飢餓、政治鬥爭日子的人難得因經濟開放而富裕的人沉淪在物欲享受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大量腐敗),同時由於施政不合理致使國內政治環境動盪不定,最終更釀成一種至今難以讓人忘記的慘劇。在換屆後的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建設,卻將一切社會問題通過產業化解決,結果教育成為醫療後的又一炮灰,這是那場慘劇受害者所希望改善的貪腐問題的延續(教育產業化促使主管部門斂財機會大增)。產業化後的教育引發一連串問題,如學費高昂使低收入家庭無力支付從而使學童無力接受教育進而淪為無技能者;為求入得名校,行賄風氣不止,學校成了「無錢有才莫進」之地;教育質量下降,教育者非真心搞教育而單顧賺錢,甚至出現有些學校借補課提高學生整體成績以期獲得先進單位之稱號從而得到教育部門獎勵,將神聖的教育事業貶低為錢銀交易。實在是誤人子弟,「毀」人不倦!

結語:談了這麼多,說的都是制度的問題,這絕非單靠個人行動便可解決的,當中牽涉利益方之巨之多恐一時間不能解決,窮究不過得一全局改弦更張之計。然而我們是否就此屈服於或者忽視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不然,畢竟學校教育的多為知識,鮮有教人做人道理,與家庭教育相比不過輔助。作為根本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筆者認為,該是讓孩子學會做人道理、禮教,帶領其了解社會、自然,逐步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教育制度所永不能做到的,應加以重視。

(筆者自語:文章,與其說是供示他人拜讀,不如說是行文者自我交流,以上的種種,更多是作者與自己的經歷的一番對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