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這周因為功課需要而做了一點關於養老問題的調查,也到過附近的老人院探訪了下老人,了解他們的生活。適逢最近看了兩齣與老人有關的電影——《桃姐》、《飛越老人院》,決定將從中得到的一些感想記錄下來。

不過直接談及老人問題估計有點困難,所以我決定用上面提及的兩齣電影作素材,但《桃姐》的主題不全是老人,還有關於僕人問題的探討,所以我將更多地談及《飛越老人院》。


張楊導演的作品《飛越老人院》明顯是一部超現實的非中國特色的電影,且看影片中那美國西部式的壯麗而自由的高速公路風景及老人院老人們為完成他們的朋友老周的心願而參加的比賽——《超級變變變》 ,一個以創新性模仿知名的日本節目,在中國這個想像力缺乏的國家中會有維持舉辦的可能嗎?

即便如有些影評認為此片偏離中國現實,然而此片表達的主題——對老人問題的思考,卻是全世界都在探討的。


有關老人的問題有很多,譬如老人的價值定位、老人自己的想法與他們的後輩對他們的想法的衝突等等。老人們被習慣性地被定義為守舊保守的代表,然而我們的一些年輕人的思想難道就不老朽嗎?這其實又是一種標籤分類的惰性導致的偏視,我們可以以老人和年輕人來分類人群,同樣也可以以開明和保守分類人群,各種分類必有交集存在,也就是說,老人不一定保守,當中也有開明的人存在,他們不一定守舊但卻會有人願意嘗試新事物。我們看問題不能夠以偏概全,自私地以為老人們就像粵語所說的那樣「阻住地球轉」(意即礙事)。

我們有多少人有真正地了解過老人呢?我們很多人自恃自己的青春活力便排斥老人們,認為他們有一股老人味,沒有興趣了解老人們的想法、內心,我們甚至往往忙於與同齡人隔著屏幕交流而連父母都忽視了,何況老人們呢?

所以首先,了解下老人們的生活罷。

老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但就大陸來說,鑒於年少時經歷的種種事變、運動,他們的學習機會往往被限制,很多老人的文化水平並不高,讀書看報對他們來說已有一定難度。而因年老導致的身體機能退化,譬如耳背老花等等又致使他們對電視、音樂等等無法欣賞。最慘的是,一旦疾病纏身,他們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失卻,行動力被受制時,他們的存在感自然慢慢幻滅,這也許是很多老人在談及老年話題時表現出如同桃姐被談及其僕人身份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耐煩吧?很多老人並不認為自己老,不願被別人照顧,也許只是因為不想成為其他人眼中的負累。


老人們面對的問題也許只有兩個:死亡、忽視。


壽命對於老人來說可謂是像錢鍾書所寫的小說《圍城》一樣,在外人看來他們的長壽備受欣羡,然而對老人們來說這也意味著空虛的生活與疾病纏身二者交雜的折磨。一些老人實在無法忍受其無意義的存在的繼續,遂渴求死亡來臨。當然另有怯懦的人直至死亡真正來臨也依舊是恐懼。但這和一些因情感問題而輕生的年輕人對比起來不是很諷刺嗎?老人們渴求的是年輕人們的青春,失意的年輕人們渴求的倒是老人們面對的生命的終結。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忽視。

老人們存在在世上,然而沒有人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卻給他們隨意貼上名為「保守」的標籤。視而不見,往往是最大的傷害。


《飛越老人院》的老人們正是不甘於受到院長與子女們的小看和忽視才選擇偷走出院參加比賽的。當然除了比賽之外更重要的是證明老人這一身份的價值以及在有生之年實現未遂的願望以免抱憾而終。這也是此片被譽為老人題材的青春勵志片的原因,除了具體的老葛、老周與家人和解這一令人感動、贊人熱淚的願望外,參加比賽幫助老周的那些老人們豈不是實現著同一個願望——證明老人們的存在價值。

所以我對片中一個片段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滿載老人的汽車行駛在北京通往天津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北方草原上一群駿馬在自由奔跑的鏡頭。我對這鏡頭的解讀是導演想藉此表達老人們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心。鑒此,聯想到幾天前在東西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英國老年背包客》,誰說老人就不能有夢想呢?然而我們最有能力完成自己夢想的年輕人為甚麼又要因小小挫折而輕易放棄、絕望不再追求夢想呢?


以上便是文章題目——老的一點思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