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戰狼300》(300):為自由而戰?


2012-10-30 19:48
電影是上週看的,卻在這週才寫有關此片的文章。

一齣很出名的電影,比電影更出色的是屢被改圖的電影海報。

看這齣戲之前因知道劇情有關斯巴達(Sparta),以為又是那些血肉橫飛的商業動作片,但看完後發現只才對了一半,倒是認真沒想到竟能跟自由扯上關係。就衝著這點使我心癢癢想寫一篇影評。

但之前一直沒有寫過影評,所以想找一些有關此片的影評一看。這時記起了豆瓣這據說的文藝青年的集散地,屁顛屁顛地跑去搜了下,好吧,發覺「聽說」甚麼的最不可靠了,豆瓣電影上有關此片的影評幾乎清一色是批評此片不合史實和宣揚美國價值觀。但此片是根據法蘭·米拿(Frank Miller)的繪本小說《300》改編的,人家根本沒想過要還原歷史;至於認為電影主題自由是在宣揚美國價值觀,那則是典型的因長期接受單一模式教育而對西方文明及歷史不了解。

電影講述的是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The 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國王薛西斯一世(Xerxes I)率兵攻打希臘卻被斯巴達的300名精銳士兵及6,000餘名希臘其他城邦的聯軍阻殺於地勢險要的溫泉關(Thermopylae)並最終傷亡20,000多人導致後來波希戰爭戰敗再也無力入侵希臘的一場戰役,其歷史意義在於這一以少勝多的戰役為雅典海軍爭取了時間,使得其在後來的薩拉米灣海戰(Battle of Salamis)中取得勝利大挫波斯帝國[1],但更重要的是希臘是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斯巴達300勇士的犧牲使得西方文明不至於被滅絕,功不可沒。

雖然從今日的眼光來評判斯巴達,我們會覺得其過於殘忍,尤其是那嬰兒揀選制度。但看待歷史不可以用今時之眼光代入過去,斯巴達當時地處不優越加上希臘城邦分散以致諸多大陸帝國環伺,斯巴達奉行達爾文哲學的軍國主義只是不得而而為之。而此片的主題——自由,我認為這是相對於降敗於波斯帝國受其奴役而言的(因斯巴達也擁有多國奴隸),面臨著強大敵人的入侵,成功保衛希臘使之不至於被帝國吞併便是一種自由了,只是這種為不受壓迫的自由而戰的悲壯、英勇至今仍可鼓舞、激勵人們爭取免於被奴役的自由而已,也契合在近幾世紀以來確立的西方文明的價值觀之一,故被引為電影題材而已。(我也不太相信當時的斯巴達人在戰鬥時會喊出甚麼捍衛自由的話來……)

至於有人指影片畫面的特效太誇張,試問有那些戰爭片的畫面是不誇張的?但西方戰爭片的優勝之處在於其以誇張的畫面表現戰爭之餘還帶出除戰爭以外的不同的內容,這是很多國產的戰爭片所不能及的。國產的戰爭片呀,能表現出勝方如何把負方殲滅得血肉模糊便已經滿足得呱呱叫了。

最後要一贊此片的港譯名《戰狼300》,初時看到這名字很難想像到會和斯巴達和溫泉關戰役扯上關係,但看完全片,才發覺這譯名是翻譯得何等地貼切。影片開始時講述了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在野外把一頭野狼殺死並得以通過王位的考驗,而溫泉關戰役中的斯巴達戰士們在作戰中的表現也體現出狼群集體行動的團結和狼的兇猛英勇,以狼比喻斯巴達,非常之形象。相形之下,大陸譯名《斯巴達300勇士》和台灣譯名《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則顯得有點生硬和累贅。

[1]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8%A9%E6%B3%89%E5%85%B3%E6%88%98%E5%BD%B9,溫泉關戰役,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