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剛播完無線電視翡翠台的台慶月重頭節目《萬千星輝賀台慶》,而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下個月17號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了。不過由於近年來《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頗具爭議性,令其公信力漸弱,故本文更多的從戲劇角度分析、探討最應該獲得本年度無線最佳劇集獎項的劇集,而非《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情況。而筆者屬意的年度最佳劇集則是播出後引發話題討論不斷、被譽為年度神劇卻可惜叫好不叫座的《天與地》。(鑒於是去年台慶後才播出的劇集,所以亦具爭奪2012年頒獎禮獎項的資格)
首先要申明一下,《天與地》首播時筆者並沒有很留意此劇。其留給筆者最初的印象僅僅是幾年前無線節目巡禮裏的預告片(當時Ronnie一角還是由當今影帝張家輝飾演的,後因檔期問題而易角黃德斌,此片一度被當做倉底貨積壓至去年底才播出),由於其冰山食人話題實在勁爆,且電視台少有會播出如此大尺度的劇集,不禁引起筆者留意,並且一度令筆者誤以為此劇會以此前無線獨立拍攝(不聯手邵氏兄弟公司合拍)的電視電影模式呈現觀眾眼前。但可惜此劇拍畢後由於無線高層的意見不合而被壓倉底數年,使筆者也漸忘了此事。
直至此劇播出的第一週,筆者週五從校舍返家,難得有機會看電視,晚上便窩在家中煲劇。一集《天與地》下來,令我隱約記起當年節目巡禮中此劇的片花內容,回憶起此劇大概內容;同時由於其内裡具有搖滾、夾Band等元素,筆者作為一個搖滾迷自然為之吸引追看下去。隨著此劇一路播出,其話題性亦在網絡引爆,吸引不少人追看並發起討論,後來更由於某個鏡頭的不和諧以及所謂的此劇暗含的諷喻導致此劇在大陸網路上被封殺,更勾起人們的好奇心以各種手段追看至大結局。
雖則如此,《天與地》的收視相比起過去同時段的劇集卻有所遜色。大概由於此劇的拍攝手法較無線過往流水線的劇集生產方式不同,其類電影的表現手法導致節奏跳躍,加上重口味的食人情節,令本已不習慣思考的作為收視大部的師奶們難以產生好感。(當然,後期亦有網路流出大結局影片的事發生引致收看人數減少)
既然如此,筆者何解仍會稱這一不叫座的劇集作最佳劇集呢?
上文已提及本文是從戲劇角度分析的,筆者認為收視率與劇集的藝術性及深度並不相關。而筆者之所以認為《天與地》之所以是無線年度最佳劇集,甚至是神劇,乃在於其革命性(
innovation)。
從戲劇角度來說,《天與地》一劇的革命性表現在其類型近乎於電視電影,即電視與電影的結合——電視劇的長度加電影的敘事手法,不再是以往的單純講故事的肥皂劇模式,更是從中表達思想。劇中大量使用倒敘、插敘手法,劇情較為跳躍;且内裡不少片段是在表達角色內心意識,其虛幻性令人難以捉摸,無怪乎師奶們看不懂。然而若是在看的過程中仔細地加以思考,我們會慢慢發現我們不僅僅在聽導演講述這個故事怎樣發生,更是從演員們的演繹裡感悟各個角色的內心變化,並且慢慢開始明白編劇及監製想傳達給觀眾一個怎樣的訊息。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個故事裏的每個人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遇見的各式各樣的人物,這個故事裡發生的每件事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每天在發生的事。然而可惜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部份人都已經習慣了被告知(
Be Told),而非主動地獨立思考(
To Think),由此導致的《天與地》收視慘淡的現實實際也是此劇要表達的其中一個觀點——我們身處的社會已退化為一個反智的社會,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除此以外,《天與地》一劇革命性還體現在其對現實政治的作用。
雖則是幾年前拍下的作品,但其情節並沒有出現倉底劇常見的時效性喪失問題,這得歸功於編劇對社會現實核心的準確拿捏。劇中情節與當今香港社會現狀高度聯繫,「蛇齋餅糉」、官商勾結、金錢至上等等的內容令港人身同感受。劇中的經典金句更因直指社會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而令人共鳴,如Dr.Dylan的一句"
The city is dying",令97回歸以降如溫水煮青蛙般的香港人驟覺其自由及獨立已漸漸消失。
《天與地》的主題是自我救贖,劇中角色本為一起夾Band的好友,可惜一次圍困雪山的經歷令其中三人作出錯誤的抉擇,以致他們的人生軌跡都被改寫,在餘生各自用不同的態度尋求自我救贖,恰如雨果作品《孤星淚》(
Les Misérables)裡面的鏘·巴路鏘(
Jean Valjean)一般。然而若是被吃掉的家明的女朋友亞Yan當年選擇回頭接受家明的挽留的話,或許五人真的可以如平行時空大結局一樣幾十年後仍能聚在一起夾Band。
「
每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不過網上也有分析指《天與地》的劇情實際是暗喻了上世紀大陸那場風波事件,劇中人物的際遇其實是反映了當年事件的走向及參與事件的人物隨年月內心各自起了哪些變化,並認為因此而導致《天與地》在大陸被封殺。此種說法是真是假恐怕只有監製戚其義方知。但從筆者對當年那事件的了解來說,筆者表示認同。
劇中時有出現搖滾元素,如主角們的夾Band經歷、大結局的Rock Fest等等。這實際上是爲了帶出一個訊息——我們每個人不應向社會成規低頭,而應保持搖滾樂所代表的獨立精神,忠於自己的內心作出自我抉擇。
我想這可以以與佘詩曼角色Hazel(阿Yan)的「和諧論」齊名的由戴耀明飾演的電臺DJ Rico說出的一段話作詮釋:
「
沒錯,大家現在聽到的嘭嘭聲就是強權和制度下的代表,在建制下的當權者。他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管治的人不聽話。但是,外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但是,Rock N' Roll的精神,就是獨立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主宰自己的路來走!雖然今晚這個表演可能是非法進行,但我們不會就此屈服。Rock N' Ro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never die !」
而這劇集的命運其實也是充滿種種抉擇的偶然性。如果Ronnie的角色沒有易角、如果此劇沒有延期播出,或許並不能引發如今的轟動效應。種種偶然性之中仿佛有存在一種必然性,就像被預先安排好一樣,並不是任何事都能如同《天與地》片尾曲《年少無知》的歌詞一樣——「如果命運能選擇……」
說到這要感謝《天與地》片尾曲的作曲人黃貫中阿Paul寫出如此優美的旋律及詞作者林若寧填出一首如此能打動人心並引人深思的歌詞!
《年少無知》一曲隨劇集播出後引起巨大迴旋,主要由於
其反映社會現實——為了生活、「向上爬」,人要向現實低頭、作出妥協,甚至放棄理想,藉此抒發對人生的無奈。[1]
其實《年少無知》對於有一定人生閱歷、如劇中角色設定中年以後的人群來說或許更能引起共鳴,因為林若寧的歌詞仿佛就如劇中三位男主角分別在回憶、緬懷起前半生一樣,並為未能作出正確的抉擇而感到遺憾,這種心境對於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筆者雖標榜自己是一名搖滾迷,但較為喜好的其實是重金屬搖滾,所以藍調搖滾味(?)較重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對於筆者來說可謂是有點慢熱但越聽越聽出味道,逐漸地喜愛上。當然,這也跟慢慢了解劇情並將之投射至風波事件有關。
而在2012年9月7日及9月8日,由學民思潮、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等主辦的「埋單計數,撤回課程,佔領政總」行動中有分別有十二萬(警方表示有三萬六千人)及十萬(警方表示有二萬七千五百人)參與,其中於9月7日晚上,劇集《天與地》中飾演少年鼓佬的演員羅鈞滿及少年黑仔的楊潮凱出席支持,並帶領全場十二萬高唱《年少無知》,場面令人感動。此曲已成為香港人爭取應得權利、捍衛價值觀的代名詞。[1]
這也是《天與地》一劇對現實政治產生作用的一個範例。
除了《年少無知》以外,阿Paul所創作的同名劇集主題曲《天與地》也是一首優秀的作品!熱血的金屬搖滾令遲疑、軟弱的人激發起勇氣,敢於相信自己,亦激勵新一代年青人不要輕易放棄理想,化用Rico的話:
Rock N' Roll never die ! Either the city !家駒雖逝,Beyond精神繼續傳承!
文章的最後,祝願《天與地》一劇能在下個月17日的頒獎禮中斬獲最佳劇集一獎。當然,在每個戲迷的心中,《天與地》早已是年度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