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

無題

陰雨的週六
珍貴的時間

在昏睡中

慢慢腐爛……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年度神劇《天與地》:救贖、抉擇與獨立精神

昨晚剛播完無線電視翡翠台的台慶月重頭節目《萬千星輝賀台慶》,而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下個月17號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了。不過由於近年來《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頗具爭議性,令其公信力漸弱,故本文更多的從戲劇角度分析、探討最應該獲得本年度無線最佳劇集獎項的劇集,而非《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情況。而筆者屬意的年度最佳劇集則是播出後引發話題討論不斷、被譽為年度神劇卻可惜叫好不叫座的《天與地》。(鑒於是去年台慶後才播出的劇集,所以亦具爭奪2012年頒獎禮獎項的資格)


首先要申明一下,《天與地》首播時筆者並沒有很留意此劇。其留給筆者最初的印象僅僅是幾年前無線節目巡禮裏的預告片(當時Ronnie一角還是由當今影帝張家輝飾演的,後因檔期問題而易角黃德斌,此片一度被當做倉底貨積壓至去年底才播出),由於其冰山食人話題實在勁爆,且電視台少有會播出如此大尺度的劇集,不禁引起筆者留意,並且一度令筆者誤以為此劇會以此前無線獨立拍攝(不聯手邵氏兄弟公司合拍)的電視電影模式呈現觀眾眼前。但可惜此劇拍畢後由於無線高層的意見不合而被壓倉底數年,使筆者也漸忘了此事。
直至此劇播出的第一週,筆者週五從校舍返家,難得有機會看電視,晚上便窩在家中煲劇。一集《天與地》下來,令我隱約記起當年節目巡禮中此劇的片花內容,回憶起此劇大概內容;同時由於其内裡具有搖滾、夾Band等元素,筆者作為一個搖滾迷自然為之吸引追看下去。隨著此劇一路播出,其話題性亦在網絡引爆,吸引不少人追看並發起討論,後來更由於某個鏡頭的不和諧以及所謂的此劇暗含的諷喻導致此劇在大陸網路上被封殺,更勾起人們的好奇心以各種手段追看至大結局。


雖則如此,《天與地》的收視相比起過去同時段的劇集卻有所遜色。大概由於此劇的拍攝手法較無線過往流水線的劇集生產方式不同,其類電影的表現手法導致節奏跳躍,加上重口味的食人情節,令本已不習慣思考的作為收視大部的師奶們難以產生好感。(當然,後期亦有網路流出大結局影片的事發生引致收看人數減少)


既然如此,筆者何解仍會稱這一不叫座的劇集作最佳劇集呢?


上文已提及本文是從戲劇角度分析的,筆者認為收視率與劇集的藝術性及深度並不相關。而筆者之所以認為《天與地》之所以是無線年度最佳劇集,甚至是神劇,乃在於其革命性(innovation)。


從戲劇角度來說,《天與地》一劇的革命性表現在其類型近乎於電視電影,即電視與電影的結合——電視劇的長度加電影的敘事手法,不再是以往的單純講故事的肥皂劇模式,更是從中表達思想。劇中大量使用倒敘、插敘手法,劇情較為跳躍;且内裡不少片段是在表達角色內心意識,其虛幻性令人難以捉摸,無怪乎師奶們看不懂。然而若是在看的過程中仔細地加以思考,我們會慢慢發現我們不僅僅在聽導演講述這個故事怎樣發生,更是從演員們的演繹裡感悟各個角色的內心變化,並且慢慢開始明白編劇及監製想傳達給觀眾一個怎樣的訊息。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個故事裏的每個人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遇見的各式各樣的人物,這個故事裡發生的每件事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每天在發生的事。然而可惜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部份人都已經習慣了被告知(Be Told),而非主動地獨立思考(To Think),由此導致的《天與地》收視慘淡的現實實際也是此劇要表達的其中一個觀點——我們身處的社會已退化為一個反智的社會,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除此以外,《天與地》一劇革命性還體現在其對現實政治的作用。
雖則是幾年前拍下的作品,但其情節並沒有出現倉底劇常見的時效性喪失問題,這得歸功於編劇對社會現實核心的準確拿捏。劇中情節與當今香港社會現狀高度聯繫,「蛇齋餅糉」、官商勾結、金錢至上等等的內容令港人身同感受。劇中的經典金句更因直指社會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而令人共鳴,如Dr.Dylan的一句"The city is dying",令97回歸以降如溫水煮青蛙般的香港人驟覺其自由及獨立已漸漸消失。


《天與地》的主題是自我救贖,劇中角色本為一起夾Band的好友,可惜一次圍困雪山的經歷令其中三人作出錯誤的抉擇,以致他們的人生軌跡都被改寫,在餘生各自用不同的態度尋求自我救贖,恰如雨果作品《孤星淚》(Les Misérables)裡面的鏘·巴路鏘(Jean Valjean)一般。然而若是被吃掉的家明的女朋友亞Yan當年選擇回頭接受家明的挽留的話,或許五人真的可以如平行時空大結局一樣幾十年後仍能聚在一起夾Band。
每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不過網上也有分析指《天與地》的劇情實際是暗喻了上世紀大陸那場風波事件,劇中人物的際遇其實是反映了當年事件的走向及參與事件的人物隨年月內心各自起了哪些變化,並認為因此而導致《天與地》在大陸被封殺。此種說法是真是假恐怕只有監製戚其義方知。但從筆者對當年那事件的了解來說,筆者表示認同。


劇中時有出現搖滾元素,如主角們的夾Band經歷、大結局的Rock Fest等等。這實際上是爲了帶出一個訊息——我們每個人不應向社會成規低頭,而應保持搖滾樂所代表的獨立精神,忠於自己的內心作出自我抉擇。
我想這可以以與佘詩曼角色Hazel(阿Yan)的「和諧論」齊名的由戴耀明飾演的電臺DJ Rico說出的一段話作詮釋:
沒錯,大家現在聽到的嘭嘭聲就是強權和制度下的代表,在建制下的當權者。他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管治的人不聽話。但是,外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但是,Rock N' Roll的精神,就是獨立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主宰自己的路來走!雖然今晚這個表演可能是非法進行,但我們不會就此屈服。Rock N' Ro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never die !


而這劇集的命運其實也是充滿種種抉擇的偶然性。如果Ronnie的角色沒有易角、如果此劇沒有延期播出,或許並不能引發如今的轟動效應。種種偶然性之中仿佛有存在一種必然性,就像被預先安排好一樣,並不是任何事都能如同《天與地》片尾曲《年少無知》的歌詞一樣——「如果命運能選擇……」


說到這要感謝《天與地》片尾曲的作曲人黃貫中阿Paul寫出如此優美的旋律及詞作者林若寧填出一首如此能打動人心並引人深思的歌詞!
《年少無知》一曲隨劇集播出後引起巨大迴旋,主要由於其反映社會現實——為了生活、「向上爬」,人要向現實低頭、作出妥協,甚至放棄理想,藉此抒發對人生的無奈。[1]
其實《年少無知》對於有一定人生閱歷、如劇中角色設定中年以後的人群來說或許更能引起共鳴,因為林若寧的歌詞仿佛就如劇中三位男主角分別在回憶、緬懷起前半生一樣,並為未能作出正確的抉擇而感到遺憾,這種心境對於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筆者雖標榜自己是一名搖滾迷,但較為喜好的其實是重金屬搖滾,所以藍調搖滾味(?)較重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對於筆者來說可謂是有點慢熱但越聽越聽出味道,逐漸地喜愛上。當然,這也跟慢慢了解劇情並將之投射至風波事件有關。


而在2012年9月7日及9月8日,由學民思潮、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等主辦的「埋單計數,撤回課程,佔領政總」行動中有分別有十二萬(警方表示有三萬六千人)及十萬(警方表示有二萬七千五百人)參與,其中於9月7日晚上,劇集《天與地》中飾演少年鼓佬的演員羅鈞滿及少年黑仔的楊潮凱出席支持,並帶領全場十二萬高唱《年少無知》,場面令人感動。此曲已成為香港人爭取應得權利、捍衛價值觀的代名詞。[1]
這也是《天與地》一劇對現實政治產生作用的一個範例。


除了《年少無知》以外,阿Paul所創作的同名劇集主題曲《天與地》也是一首優秀的作品!熱血的金屬搖滾令遲疑、軟弱的人激發起勇氣,敢於相信自己,亦激勵新一代年青人不要輕易放棄理想,化用Rico的話:Rock N' Roll never die ! Either the city !家駒雖逝,Beyond精神繼續傳承!

文章的最後,祝願《天與地》一劇能在下個月17日的頒獎禮中斬獲最佳劇集一獎。當然,在每個戲迷的心中,《天與地》早已是年度神劇!


資料引用:
[1] 維基百科《年少無知》詞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4%E5%B0%91%E7%84%A1%E7%9F%A5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理想者悲歌


男女

被污染的河流

一對男女

情侶

舀水交杯


男子把水吐出來

說:

「苦。」

女子勸道:

「忍著吧,

不然會渴死。」

男子拒絕

女子責怪:

「真幼稚。」

二人分道揚鑣

半路

女子毒發身亡

男子渴死



老少

老馬帶著小駒野渡

山谷

獨木橋前

老馬要小駒過橋

小駒不肯

老馬說:

「你爸爸小時候也聽我的話過橋。」

小駒不聽

撒腿跑開

老馬在後追趕

疲勞瀕死

看著小馬背向懸崖狂奔而後轉向衝刺

一躍至彼岸

放心地闔上雙眼



生死

理想者不適合在現實世界生存

但現實主義者已經死了。




【速寫】漫遊

逃晚修了,累。
但在寂靜的校園內也不過是百無聊賴地遊蕩。其實只是想找個無人的地方安靜地待著。

就這樣,不知不覺走到鐘樓前。

要不是牆身雪白,恐怕它老早已消失在星光幽暗的月夜下。

很好奇,矗立於校園中心的它如此引人注目,然而它是否會留意每天從它身邊匆匆經過的行人呢?

我想,它一定是位孤傲的老者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作一名不速的訪客。

門虛掩著,内裏是不見底的陰暗,與室外散落一地的微弱而潔白的月光形成鮮明的對比。

雖則是夜修時分,但如此適合於幽會的「性地」,自不缺乏癡男怨女的光顧。為免我的貿然闖入大煞風景,只好使出一招「投石問路」,從地上拾起一碎石往內一擲,只聽見「哐噹」一聲響,回音久久地在門內縈繞著,但除此以外再無甚動靜。

壯著膽子以手機屏幕的光芒照亮前路而行,一步一步走進這位孤傲的老者的內心。

光之所及,牆體上的油漆多發霉、乾裂、斑駁、脫落。然而還能看得出其上殘存的紛亂的塗鴉,都是一些不知何時由誰人留下的畫作與留言。

忽然間發現一幅巴黎聖母院的素描,隨即為之吸引。其落筆遒勁有力,以既寫實又抽象的手法將哥特風格的教堂外形勾勒出來,卻又表現出雨果作品中那種羅曼風格。不知名的作者仿佛在續寫那淒美故事,男女主角都穿越到革命年代的巴黎,繼續其戀愛傳奇。

可惜年久失修,牆身滲水嚴重,原本黑亮的筆跡化掉褪色,發散成蘊含濃濃的懷舊感覺的微黃色。

也許就像夢想,總有一日也會接近黃昏?

在鐘樓裡遊歷了一番,帶著疲憊的身體與落寞的心情離開。

但走出門外,恰好響起的鐘聲卻沒有告訴我我的所屬之地在何方。





給我一朵茉莉花

「兒啊,你得快點回家啊!市政府那邊說了,一周內不搬走,他們可要強行拆除我們的祖屋啊!你是大學生,得想想辦法啊!」菲爾頓·桂穆蒂斯(Feerdom·Cramodazy)渾身哆嗦,義憤填膺,手中的話筒幾乎滑落,應道:


「媽,我……我……我回不去。」

「啥,這麼大件事,你回不來?這可是我們的祖屋哇!」

「不,不是這樣的,而是……而是因為我買不到火車票啊……」菲爾頓滿腹委屈地說。

「什麽,上個月不是剛郵給你生活費了嗎?那可是我們種田半年的收入吶!這麼你就這麼快花光?你看,現在旱災的下半年的種作想怕收不成了。」

「沒有,媽,我沒有!你不知道這城鎮的物價上漲到個啥瘋狂了,你郵給我的那丁點生活費可不夠再這邊生活啊!你知道嗎?這些天我都是在麥當勞里過夜。本來我是想到外面擺攤賺錢的,但前幾天我們的師兄自焚抗議城管粗暴執法後政府下令禁止無證擺攤了。那所雞巴大學還要求這幾天交考研費,我都不知道上哪兒找錢去了!”菲爾頓越說越激動,聲浪在家徒四壁的租住房中迴蕩。」

電話的另一邊是一片沉默。

「兒啊,我們看著辦吧。這電話費貴,先挂了哦!」

然後話筒只剩下一陣忙音……

菲爾頓心中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他把那只能打電話、發信息的廉價手機放回兜裡,走出了自己的租住房,一邊走腦內一直想著最近發生的種種不幸,不知不覺走到了市場那邊,這裡曾經有很多大學生在擺攤,當然,都是偷偷摸摸的。前幾天,政府由於西迪布吉德大學生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med·Bouazizi)抗議城管因無證擺攤沒收其攤車而自焚一事匆忙頒令禁止擺攤,這使得就業率本來就低的突尼斯街頭上一下子多了無數成為遊民的無業大學生。他們的目光都是如此茫然,觀看著這個似無去路與未來的世界。

菲爾頓走呀走,走到了師兄布瓦吉吉遇難的地方後停下了腳步,現在這片和諧的地方,在前幾天曾發生過自焚慘劇,政府的土地與人民的鮮血混合在一起,被汽油灼燒為一片焦土,向路人訴說著死者的不平、屈辱與憤怒。

菲爾頓其實這幾天聽人傳聞才知道關於師兄的部份事蹟,據說布瓦吉吉父母早亡,雖有大學文憑卻未能找到工作,為養活五個兄弟姊妹不得而出來擺攤賺錢,但城管以無證擺攤為由沒收其攤車,斷絕其財路,使他不得而採取如此極端手段抗議。菲爾頓依舊記得當日目睹師兄布瓦吉吉被燒死的慘像,只見布瓦吉吉的身體被火焰灼燒的扭曲變形,他發出的那撕心裂肺的混雜肉體創傷與內心苦痛的哭喊聲在空中傳播。周圍的人目睹這一幕都可接受、感受這哭喊聲中的苦楚。他們也試圖解救布瓦吉吉,但礙於城管的阻攔未能成事,只能眼瞪他們的同胞被活活燒成焦炭般後被救護車運走,之後不久就傳來布瓦吉吉的死訊。他們被迫沉默,但一直等待發聲。

菲爾頓此刻站在慘案現場,眼睛直勾勾呆望著這烏黑的焦土,腦海中師兄的慘狀、母親無奈的歎息不停在腦中浮現、在耳邊迴響。此刻,熱血戰勝”理性“,菲爾頓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緒,仰天長嘯一聲:「本·阿里下台!」

菲爾頓喊完後下意識地四周掃視一番,還好,沒有城管、警察發現,卻只見周邊的人紛紛停下,目光集中在他身上,發現菲爾頓掃視後又繼續假裝在做著之後的活兒。

一陣風吹過,揚起焦土中的塵沙。

菲爾頓隱約感受有危險,於是想趕回寓所,正當他想撒腿而走時,原本沉默的人群中傳來一聲回聲——「本·阿里下台!」

然後菲爾頓聽見耳邊陸續想起震耳發聵的口號——「本·阿里下台!」聲浪之大可摧毀一切槍炮導彈飛機坦克。人們的熱情被徹底激發了,躲在屋內的人紛紛走出街頭加入示威的人群,他們有序地向首都的方向進發,口中呼喊著「本·阿里下台!本·阿里下台!」……

(以下刪去一萬句口號……)

幾名忠實的城管出來了,他們還以為面對的是以前那群「奴隸」,倒是還未使出他們的散打功架便已被暴怒的群眾團團圍住揪著來打個頭破血流!躲在角落的其他城管紛紛摘下那曾經使他們感覺高人一等的驕傲的城管臂章,鳥飛狗散。

半個月裡,示威從西迪布吉德擴散到全國。

防暴警察出來維持秩序了,但他們發覺他們很難維持亦不忍維持,只好任由人們的行動繼續下去。軍隊在觀望,沒有像22年前某國般出來屠殺人民。

布瓦吉吉逝世一月後,本·阿里被人民推翻了!

本·阿里與家人乘飛機流亡了。

一切仿佛回到22年前的羅馬利亞,那時齊奧塞斯庫也是乘飛機流亡,只是後來被抓捕後處決了,當時圍觀行刑的士兵都群起用手中的槍支射殺那獨裁者。

事後,軍方領導人回應:「我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

革命持續進行,過渡政府承諾60天後舉行大選。

本·阿里23年的獨裁統治結束了,突尼斯人民自由了!

突尼斯人民勝利了!這場革命被以突尼斯國花命名為「茉莉花革命」,革命隨後席捲非洲,埃及人民跟隨突尼斯人民腳步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權,這是後話。





所賴世界網絡的發展,在Web2.0時代,再也沒有什麽可瞞得過人民的了。即使是倒退到Web0.3的中國也不能避免。

信息當然首先是由翻牆到牆外的網友硬生生扯回來的。後來中宣部也不得已開一個小口將已經反復嚴格閹割的有關突尼斯方面的消息發佈出來。黨的鷹犬又依照慣例寫文章揭露所謂的同一套的「真相」——突尼斯政變是由美帝勢力操控的。文章發佈後其戶口又多了幾個零。

也真是巧合,中國最著名的史官是個宦官。

當然,歷史從來是被閹割的!





這廂來自浙江的金二云應舊同學洪慧冰之約到其家鄉重慶相聚。當年慧冰因為戶籍限制回重慶升學去了,至此高考結束後半年已足足三年半沒見了。

金二云下火車後一路趕到洪慧冰所住的小區。他是個率性的人,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不平之事經常感到憤慨,這不,他一邊走在往洪慧冰居所的路上,一邊看著手機上網站關於突尼斯暴亂及前不久發生的錢雲會慘死案官方公佈調查報告引起網友種種懷疑的文章,轉到微博上一看,又全是各地強拆悲劇。眼見突尼斯人民解放,又看看身邊的這片土地,他不禁激動地喊了句”不自由,毋寧死!“

只是他太不了解重慶的市情了,只聽見一陣玻璃碎裂聲,金二云頭上傳來一陣破罵聲:「他媽的要革命自己革去!別牽連別人!」

金二云倒在血泊中,還未清楚發生啥事,只是無意識地斷斷續續吐出六個字——「不……自……由……毋……寧……死……」

可惜他未能親身經歷自由便死了……

虎年到了最尾發出的竟不是一聲虎嘯卻是一聲哀鳴。

就像坦克不僅可以殺敵亦可以用來將人民輾成肉醬一樣,這年頭連車輪也能把人跪著輾死,何況一個小小玻璃瓶?

中國人是強大的,他們吃著地溝油、喝著毒奶粉、房子被人強拆、卻還能喊著「包圍釣魚島,解放台灣省!」的口號。

但他們又是脆弱的,他們通常又從來是死在親愛的同胞的窩裡鬥。



殺人者很快被找到了,卻是洪慧冰。

離奇的倒是審判結果:洪慧冰剿滅外國敵對反華分裂勢力操控不明真相分子有功,殺人免罪,市領導額外獎勵適逢在重慶搞紅歌會的嘉賓宋小姐獻歌一曲。

金二云的親屬不接受審判結果,於是提出上訴,卻被以上訪罪判以無期徒刑。

誰叫地方案地方判呢?

虎年終究過去了,迎來的是沒有膽子的兔子年。





同場加映洪慧冰接受市領導慰問花絮:

市領導:「洪戰士,你希望宋小姐為你唱什麽歌?」

洪慧冰(激動地):「可以唱她的首本名曲《茉莉花》嗎?」

市領導(不悅):「你不知道這歌被禁了嗎?你有沒有看紅歌電視台的?」

洪慧冰(驚恐):「領導決定、領導決定!」

市領導(嚴肅):「早段時間朗朗那小子在美國彈奏的《我的祖國》就不錯嘛!就選這首吧!」

洪慧冰(迎合):「領導說得好!領導英明!」

……









(此短篇小說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小說中如出現與現實不符之情節實屬紕漏,望諒解。)



2011.1.28

完顏孑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無聲呐喊》影評

                                                                                                                                                                                                                                                                                                                                                                                                                                                                                                                                                                                                                                                                                                                                                                                                                                                                                                                                                                                                                                                                                                                                                                                                                                                                                                                                                                                                                                                                                                                                                                                                                                                                                            

刺與樑木


昨天下午的兩堂課被安排成一場辯論賽,我沒有參賽,但在自由辯論環節,每個人都有為自己陣營發言回擊對方陣營的機會。而在下課中場休息時,一個同學問我為何不發言,令我感覺有點尷尬。有這種尷尬的感覺其實已經很久了,主要是覺得班裡的同學把自己看得好像很博學的樣子,可能是由於平時經常在Q群裏出於自以為覺醒的心態向他們推薦一些認為挺好的文章和資訊,並且在討論一些問題時經常插入一些較為學術性的理論、案例甚麼的,使得他們產生一種我很專業的錯覺。但我想跟他們說,其實我並不比他們多知道點甚麼(Know More),我只是比他們更想知道更多的東西(To Know More)而已。

對我的同學乃至我所認識的同齡人,其實我是帶著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的。一來我覺得他們除了教科書上的內容不會去研究其他事,很功利也很可惜,但這是出於一種驕傲(Pride)的心態,說難聽點,有點鄙夷他們見識鄙陋和膚淺,甚至是不學無術的感覺,以致於在課堂討論上一旦聽到他們引述教科書上一些朽舊陳腐的觀點和理據時便甚為反感,以為白丁無可言喻。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態度,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從不會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已經夠多甚至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否則很易導致「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而且神也藉著大衛王的口說過:「敗壞以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言18:12,CUV),耶穌基督也說過:「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23:12,CUV)。而且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一部份也教我們不要論斷人嘛。所以我屢屢告誡自己莫要再犯同樣的錯,但常常難以抑制,這毛病得改。而二來則是反過來覺得其他同學也會一些我不懂的東西(如生活上的很多東西像在線視頻、網購之類的),令我一旦發現了便自覺形穢,繼而心生妒忌(Envy),但這其實也是非常不要得的,妒忌只會產色無故的恨意(Hate),當恨意積聚到一定程度而爆發時,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我們發現別人身懷自己所沒有的技藝時應該首先替別人在某一領域較自己出色而感到高興,如果自己對該領域也感興趣便應奮力追趕企及他人乃至超越。我想不僅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即便是國與國之間也應是如此,在公平的規則下自由競爭,弱者向強者學習並超越強者以成更強。


說上述這些東西是爲了說明甚麼呢?


其實我只是想說明學業有專攻,我們既不能只看到別人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以致自卑;也不能滿足於別人對自己長處的溢美而沾沾自喜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甚至只看著別人的短處批判別人,形成一種自負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彼此都看不見對方在其所擅長的領域裏所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