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我愛MLA
最初認識這支樂隊,是因一停刊已舊的半月刊政治雜誌樂評專欄上的一篇文章。因該專欄先前有關電視劇《天與地》片尾曲《年少無知》的評論深得我心,是故很是認同該主筆眼光,便循其介紹找來MLA的作品細細欣賞。
還記得第一首聽的MLA的歌是《九龍公園游泳池》,一播放便為其悠閒、慵懶、輕快的旋律節奏所吸引;雖自命搖滾樂迷,但實際聽歌很雜,不同曲風、種類也能接受,對其分類也略知一二,卻不知該如何歸類MLA:既似民謠,然又有電子的跳躍,偶爾也有搖滾、朋克的編曲,還有一些則是純電子琴伴奏的輕音樂。
然而再細聽下去,才發現歌詞方是MLA的致勝之道。
MLA的歌詞大部份由成員林阿P包辦,而他同時是大部份曲的作者,剩下的就交給主音Nicole,偶爾還有詩人阿雪的法文念白和詩增添文藝品味(受此影響大學時期特意選修法文堂);至於結他手阿賢和鼓手阿科則是後期加入的。
MLA的歌詞用詞並不艱澀,通篇就如散文般記敘簡單的小事;然而突如其來的一番感嘆,引起聽眾共鳴的同時,絲毫不覺突兀。如上述《九龍公園游泳池》,描述自己所喜愛的游泳場的同時,也闡發在瀑布下遊玩時所悟明的「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 如何沖擊我都可以」的道理,卻不見半分說教味。
興許因為就讀傳理系的林阿P和Nicole自身喜好文學,也結識了一班眞·文學青年如詩人阿雪等,所以MLA的歌詞裡常見文學方面的引經據典,如《我在暗中儲首期》裡「妳不是卡列尼娜 我沒佛倫斯基那麼糟」,使得熟知典故的眞文青會為歌詞的貼切而莞爾一笑,而偽文青也可借用以把妹。當然前提是那些典故都用得自然而不是生搬硬套、刻意堆砌。
然而我之所以如此迷戀MLA,當然並不僅僅因其文藝氣息,而是其歌詞足夠寫實,貼近生活,加之其一系列作品道出了從象牙塔走出社會工作、受感情與婚姻困擾之人的心聲,能引起共鳴,不啻是廣東歌的一場革命。
從《只因當時太緊張》、《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到《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公司裁員三百人》再到《愛情Disabled》、《我在暗中儲首期》,MLA的歌就是他們的成長日記,將青春的煩惱、暗戀的煎熬、曖昧的無奈、畢業的迷茫、工作的辛酸、婚齡的迫近、供樓的壓力、成家的束縛等等苦況娓娓道來。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所以自然會覺得感同身受。
既然是MLA的成長日記,自然他們作品的題材是很寬泛的。正如上面提到,我是從一政治雜誌裡知道他們的,他們有不少作品是有關政治批判的,如直白的《港女,上街吧!》、《Donald Tsang, Please Die!》,嘲諷生活荒謬的《窮人賣屎忽》《瓜分林瑞麟三十萬元薪金》,或在愛情題材裡順便談論下政治的《土瓜灣情歌》、《美麗新香港》。
這恐怕會令偽文青們失望,畢竟政治對他們來說即意味危險。但更失望的,恐怕是那些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小粉紅們。因為眞正聽懂MLA的會知道MLA根本他媽的對政治一點都不感興趣。政治多無趣!在九龍塘隊草爆房才是正經事。
雖MLA曲風偏輕快甚至搞怪,但細味其詞作,會發現箇中實隱藏著淡淡的哀愁,而這兩者的強烈對比,則透露出極重的虛無感。虛無,才是MLA作品最大的特色。若不是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又怎能歡快地唱出「你改變不了現在 你改變不了將來 你改變不了這時代 大學時你的銳氣現在已經不再」這樣失落沮喪的詞句?反之,最為小粉紅引用說事的金像獎頒獎禮Live版的《美麗新香港》才是最不MLA的。鋼琴伴奏何等悲淒,而「這香港而不是我的地頭 就當我在外地旅遊」又是如何孤苦?傷春悲秋,直抒愁腸的MLA,斷乎不是那向來寧可鬱鬱寡歡也要為聽眾帶來歡笑的天使。而這也旁證了政治現實的殘酷,使得以揭露現實荒謬為樂的MLA也無法逃避現實。現實與荒謬強烈的對比,何等的虛無,而有何等哀愁。
因此,有必要調劑一下這苦悶的現實啊!所以MLA最吸引人的詞作題材永遠是爆房、偷情、曖昧關係這些話題。不論是《濕濕的夢》、《Terence的心事》這類充滿性暗喻的,是《春天在車廂裡》、《迷人的頸巾》這類引誘偷情的,還是《Milan》、《RM1210》這類觀音兵心聲的,愛情Disabled的人其實也很渴望來自他人的愛—當然他們更渴望來自他人的性愛。
除此以外,作為獨立樂隊的MLA當然不能沒有講述樂隊辛酸的作品,如《我是為了兩千蚊才到這裡表演》、《Indie悲歌》、《去信和買碟》等。另外,MLA改編前輩們的作品如林一峰的《浪漫九龍塘》和達明一派的《你望我望》等也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反正前者的詞改得很黃就是了~
最後必須推薦MLA向香港獨立樂隊....HUH!?致敬的作品《牛頭角青年》。要不是歌中那句「穿橙色衫的阿Tim」,我也不會因好奇搜索而了解到十多廿年前竟有那麼一隊傑出的獨立樂隊(近來他們復!出!啦!)。MLA歌中提到的....HUH!?樂隊作品《究竟應該點》放諸今時今日也不會覺得落伍。而更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林阿P的詞不僅熟練地引用有關....HUH!?樂隊的典故,而且不少典故是源於《究竟應該點》一曲而又回應該曲的。
如果說每個時代都有其....HUH!?樂隊,那麼MLA即是這個時代的....HUH!?樂隊。
我自然希望多年後會有其它獨立樂隊以其作品回應MLA.
*有感於MLA將繼何韻詩、黃耀明在大陸遭全面封殺的傳言
沉默即幫兇
—「在發生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認為自己是有責任的。」
—「罪惡遍地橫行,往往在於好人的過份沉默。」
上述都是一度隨「公知」在微博上傳頌一時、不知具體出處的金句,如今已伴隨微博論政熱潮的式微而湮滅在時代的紅流中。這一切,都在於我們在強權、群氓、審查制度前沒有堅守所以為信靠的價值。
每當我因要扔垃圾而不得不從村頭走到村尾的時候,我便忍不住想起上述兩金句。是因為我們村太窮或是衛生意識太差,所以才只設置寥寥可數的幾隻公用垃圾桶,以致擾民如此嗎?斷然不是的。
在前幾年「創衛」(創建衛生城市)時,為配合迎檢,村裡曾為每家每戶配置一隻垃圾桶。當其時,要扔垃圾可不用走半條村遠的路程找公用垃圾桶或去到垃圾站。然而時移世易,因農村地區人們心地偏狹、自私自利,習慣苟且眼前蠅頭小利的小人們為圖自家整潔、方便,雖每日定時有環衛工人統一清理垃圾,仍寧可將自己的垃圾倒在別人的垃圾桶,自然引起他人不滿。這還倒算是小事。前面也說了,每日是定時有環衛工人清理垃圾的。但受害者們就是吃不了虧,乾脆來個一拍兩散,直接把垃圾桶收走,看你扔哪裡?結果其他人有樣學樣,卒之成了今日村裡街道基本上找不到垃圾桶,要扔個垃圾非走大半條村到垃圾站去扔的荒謬境地。以致我因此很是質疑亞當·斯密的人性利己而無意中造益大眾的觀點。當見到街巷因缺少垃圾桶而垃圾遍地,好端端一條村整一垃圾崗、貧民窟一般,我只能又一次服膺黃子華的魚蛋論。儘管明明每日有環衛工人清理垃圾桶,並且我們是交了垃圾費的。
這一切,僅僅由於我們坐看所生存其中的社會敗落而不加挽救,在謬誤乃至罪行面前不堅持善的價值觀。
說到這裡,順道婊一下那些在馬路上橫衝直撞慣了以致行人路都快非行人使用的電動車駕駛者。作為行人行走得如此憋屈,全因我們過份忍讓,而這不能包容,否則便是縱容。
但是我懺悔,為身為懦弱的一員。
2017年6月5日星期一
最好的紀念
本土派雖名為一派,實質是個政治聯盟,粗略可分為歸英派、城邦自治派和建國派;但不論是什麼派別、什麼樣的政治目標,首先得認識到他們所面對的共同敵人乃極權統治,而他們的共通目標,則是在極權統治底下爭取並捍衛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這與28年前不惜犠牲性命抗爭的鄰近地區民眾所追求的是相同的,也是一脈相承的(畢竟當年那場運動及屠殺是一世代人的政治啟蒙)。是故,以爭取獨立為由,為構建民族認同而對發生在鄰近地區的人權慘劇視若無睹,不僅是對歷史的踐踏,而且是和自身所鄙棄的大中華膠犯了殊途同歸的各走極端的錯誤。
大中華膠的不切實際,在於其力不足而妄自尊大,難聽點說就是多管閒事,既無力解救鄰近地區民眾免於極權統治,甚至連自身僅餘的自由也快將失去。本來,本土派如能以史為鑑、避免重蹈支聯會覆轍乃是件好事。可惜過猶不及,個別極端觀點認為為獨立建國計,當無視有關鄰近地區的一切,則不免劃地為牢、掩耳盜鈴,是混淆了手段與目的。
擊敗敵人的最好方法是徹底地了解敵人,而不是假裝敵人不存在。獨立、建國通通不過手段,爭取並捍衛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才是最終目的。君不見美國、新加坡獨立後英國、馬拉文化於其國內猶存,而其影響國家存廢幾何?現代國家的實質是價值共同體,而非僅文化、種族、宗教等。不同的國家之所以會共同紀念盧旺達大屠殺、柏林牆的倒下、切爾諾貝利的核事故等事,全因認同人道主義、普世價值,認為人類作為一整體理當守望相助。雖說法西斯主義是在極權統治下爭取獨立最有效的手段,但一旦混淆了手段與目的,則即便香港成功建國,然而受漢文化基因的影響,也只會最終異化為微型的鄰近地區,實屬徒勞無功。
在極權統治底下爭取並捍衛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是八九民運和香港獨立運動一脈雙承而又殊途同歸的目的,只是支聯會並不明白,或是假裝不明白,這麼多年來因循守舊,在新思潮面前不思進取,與泛民政黨因怕失卻香港民主運動龍頭寶座,甚至與本土派兀自分化,致使保皇黨漁人得利。
假如要勉強譬喻的話,則天安門大屠殺中的死難者猶如《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裡全軍覆沒的反抗軍志願者,他們犠牲所換來的,不論是香港還是鄰近地區,當然是用來將那危害自身生存的死星炸掉啊!哪有只向銀河帝國乞求將死星射爆的星球復原的?即便是死難者家屬,我想除了為含冤喪命的家人爭取公道外,他們也希望看到自己國家民主、自由的一天吧?
根本支聯會「平反六四」的口號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平反」這樣的詞語,明顯是共制中文,是毛時代一連串政治運動中冤假錯案裡衍生出來的,以當局偉光正為前提,乞求而不是要求公正審判的意思。
偏偏支聯會不明白,或是假裝不明白,多年來以此口號潛移默化,使得大中華病毒小則貽誤香港民主進程,大則掩護極權坐大以致其今時今日藉資本侵噬文明國家。可怒也!士可忍孰不可忍!
部分本土派人士提出停止紀念天安門大屠殺,尚屬無知。然而支聯會這些年來於民主運動上所起的阻滯作用,則不免有極權共犯之嫌!
所以,參加六四維園燭光晚會?不了!
在極權統治底下爭取並捍衛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才是對天安門大屠殺中死難者的最好的紀念。
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暫停寫作的原因
(又是已落俗套的話。
很久沒回來塵封已舊的部落格了,又是時候給打理打理。)
閱讀與寫作猶如孿生子,只是作家定然閱讀量大,而書蟲則不一定筆耕不輟。
曾以為是愛好文字之人,故高考後特意通過打暑期工掙錢給自己買了台notebook,想效仿《那些年》電影裡主角在咖啡廳裡閒暇地寫作。然而現實終究殘酷,離開象牙塔後才兀然發現能靜下來認眞寫作的時間並不多。
倒也不是生活忙碌得怎麼樣,還是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瀏覽網上無聊無益的資訊、玩樂、貪睡乃至發呆,卻總是下不了決心執筆寫作。
在夜深人靜的失眠夜,思緒翻滾,靈感噴勃,心中實在有強烈的欲望要想將種種念頭記錄於文字之中。然則卻連爬出被窩的決心也沒有,明日復明日,終究無所建樹。
一切都源自不知從何時起的對自我、表達欲望、文字力量的質疑。慶幸尚未自負得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閱讀量雖不及學生時期,但仍然維持了習慣。只是對博學鴻儒的敬畏之心一旦失乎界度,便變得過猶不及。
一直希望能以思想影響世界,但自出社會,見識多了後,驟覺自己不過井底之蛙,要提升的空間實在太大,因而躊躇不前;加上畢業後求職、考車牌等種種挫折,不免倍加失落而忘卻初心,以致忘了閱讀與寫作既為孿生兄弟,兩者實在誰也離不開誰。閱讀是積累知識、見解,而寫作則是通過文字的表達來消化前者。雖至下筆一刻依然質疑自己的文筆較以往究竟相差幾何?然而為沒早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擱筆自廢功夫而悔恨不已。
想是受生活所逼以致心態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與自我對話吧?大至目睹環球人類自由度收窄;小至掙扎求存,時刻因怕丟工作而不敢花費時間思考、捉住靈感寫作。那種提防背後他人窺視的不安感如幽靈般盤旋在我心頭。
所幸天公看顧,這一兩年間先後跨過找工作與考車牌的坎,目今工作相較不少人,閒暇時間還不少,本可好好利用、磨練筆頭,可惜醒悟得是何其遲晚!當然,時代亦變更得太快,手機在手,注意力很容易受網絡資訊吸引過去,如何能安坐案前寫作?加上自手機版QQ空間及微博相繼式微,一直找不到(相較翻牆)方便、快捷而有安全的部落格寫作軟件,直至如今設置好Blogger的App才終於能夠隨時隨地記錄自身的靈感、想法、思想而有不至於像推特一樣信息碎片化。
此外,也當鳴謝我同事的兒子。若非替其整理作文電子版,也難重新發見寫作是何等的享受。
且看能堅持多久?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一件小事
人的天性,該是嚮往自由的罷?當我們發現了自身的力量,我們不禁會雀躍地運用它。但何以人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興許是我們的祖先因為濫用自由而引致了可怕的後果,繼而明白了該為自由設定其界限。莫非這就是專制的起源?然而為什麼在某些國家,自由逐漸地凋零呢?大概他們被恐懼支配得太久,這可憐的奴隷,終究未能回想起他們所曾享用過的無價瑰寶……
無題獨幕劇片段
偉(賣力派傳單招徠客人):攞張睇吓吖,我哋而家做緊活動有優惠㗎!……咦?Er...咁啱嘅?係妳呀?
樺:乜我而家唔蒞得嘅?
偉:Er...我唔係噉嘅意思……嗯,唔知我有咩幫到你嘅呢?
樺:我想睇吓婚紗相……我就蒞結婚喇。
偉(呆怔半晌):哦…係呀?噉恭喜晒喎!
樺(怒罵):有乜咁好恭喜㗎?你一啲都唔傷心嘅咩?
偉(疑惑狀):吓?你結婚喜慶事蒞㗎喎,我無啦啦怎解要傷心呀?
樺(掌摑偉,然後奪路而去):衰人!我憎死你啊!
(偉摸著被摑的一邊臉茫然望向樺離開的方向,店內音樂碰巧轉至播放My Little Airport的《獨身的理由》並從收音機音效淡入為背景音樂)
2015年9月18日星期五
傷城記(une triste histoire de deux villes)
黑色眼睛望向滿天繁星,星塵璀璨終歸消散。時空給我們開了個玩笑,抬頭所見盡是舊情境。
落寞的浪人走向海邊,陪著這座城市一同沉沒。
遺下寫了十年的日記還有那未完成的詩篇……
腦海裡只留存那對長居紅葉遍地的新宿地下街中的情侶。
秒針轉了個彎,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
白雪皚皚覆蓋了荒蕪大地。
吃鯨魚的人低頭看海,北極光的倒影驚動了弱水三千。
「原來我聽錯了……但妳心不再跳……」
耿耿於懷六百週,念念不忘三千天。
有人也好,沒有人也罷。瑕疵猶如羅生門,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
記憶漸濛,譲前塵沉澱冰島某地方。
執著與放下,都因為愛。
畫公仔畫出腸之延伸閱讀:
1.周國賢-重逢
2.周國賢-目黑
3.周國賢-星塵
4.周國賢-時空
5.周國賢-漢城沉沒了
6.周國賢-天使
7.周國賢-赤城千葉
8.周國賢-地下街
9.周國賢-有時
10.麥浚龍-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
11.麥浚龍-吃鯨魚的人
12.莫文蔚-北極光
13.麥浚龍-弱水三千
14.麥浚龍-耿耿於懷
15.麥浚龍-念念不忘
16.麥浚龍-有人
17.麥浚龍-沒有人
18.麥浚龍&莫文蔚-瑕疵
19.麥浚龍&謝安琪-羅生門
20.麥浚龍-濛